東勢林區管理處會同研究團隊到谷關地區搜尋熊蹤,發現以芒草凹折而成的「熊窩」。(圖/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台八線發現台灣黑熊母子現蹤,經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黑熊研究團隊研判,該隻熊媽媽可能為大雪山第一隻捕捉繫放的母熊,發現繫掛頸部的人造衛星發報器掉落地面;可能是因為秋冬季節重要食物缺乏、加上育幼,導致體重下降,造成繫掛頸部的人造衛星發報器鬆脫。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為了解大雪山地區台灣黑熊分佈情況與相對豐富度,從一0二年起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黃美秀教授,進行科學調查;日前發現二0一五年十一月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內所捕捉繫放的一雌性台灣黑熊(編號一六七0五),經衛星追蹤結果該母熊近期人造衛星定位資料滯留於同一地點,活動模式異常,為解開此一謎題,該處於十二月三日會同研究團隊前往谷關地區搜尋熊蹤。
據研究團隊現場調查結果首先記錄到一處「熊窩」,係以芒草凹折而成,痕跡約有半年至一年之久。之後陸續記錄到山黃麻樹幹上,有新鮮的熊爪痕,痕跡約二、三個月內。爪痕粗細皆有,粗的五公厘寬,細者僅二公厘寬,顯示為母子熊。隨後在一緩坡處發現掉落地面頸圈(ID: 一六七0五),外觀上漆有些磨損,形狀完好。所發現脫落頸圈的位置離十一月三十日,民眾夜間目擊3隻黑熊(一大二小)橫過馬路的地點僅隔一山稜。
此外,活動模式資料顯示,母熊於今年三月到五月幾乎不活動。若該母熊產仔為三月中旬,則根據國內圈養幼熊的成長記錄來看,小熊於同年十一月時的重量估計約為十五公斤。這與十一月三十日民眾目擊幼熊的大小相近。因此,根據母熊的活動範圍和生殖狀況,以及人類活動區附近的熊密度普遍較低的情況來看,日前現蹤的黑熊很有可能是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捕捉繫放的第一隻母熊。
根據東勢林管處採種工作人員的觀察指出,今年大雪山地區殼斗科果實結果狀況普遍不佳,故今年未在該區採種。附近的梨山地區也有類似的情況。由於殼斗科植物的果實,俗稱的櫟實,是黑熊秋冬季的重要食物。因此,推測該母熊(編號一六七0五),可能是因為秋冬季節重要食物缺乏,而下降到海拔較低的台八線道路附近覓食,加上哺育幼熊,導致體重下降,造成繫掛頸部的人造衛星發報器鬆脫。
根據捕捉繫放的資料顯示,當時母熊的體重七十八公斤,且已有繁殖紀錄。因該母熊的右前腳掌整個斷掌,故上樹覓食較為困難,加上母熊帶小熊期間,行為謹慎,更會盡量避開高風險的地區,以確保幼熊的安全,因此在食物匱乏的冬季,而貿然闖入人為活動頻繁的高風險地區恐也是情勢所迫。此時,只要沒有人為食物吸引牠們滯留,黑熊自然會再回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