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阿聰師成立餅模文物館,他指六十年來製餅業從手工到目前的 機械化,餅模是製餅必須器具,製餅沒有技巧,由餅模的變化即能得 到所需的造型。(記者陳榮昌攝)
餅模是製餅主要生產工具, 舉凡過年過節、婚嫁喜慶,糕餅正面都 有著各種不同圖型或喜字,這是台灣人的食品中一項難得傳統文化。 然而糕餅所必須用的「餅模」你看過嗎?大、小、方、圓,各式各樣 餅模增添了豐富了美味糕餅的色彩。
大安區阿聰師(吳聰朝)在觀光工廠內設一餅模文化館,展示他六十 餘年歷史製餅各類不同餅模、手工及電動化的生產及延著時代改變替 除箱,種類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餅模」是台灣自古傳統的飲食祭祀器物,已經傳承了數百年!餅模 通稱為「餅印」、「糕印」、「粿印」、「糖塔」等四種。早期製餅 是用手工,拿著餅模逐一印製圖中所刻的造型,再用爐火烤乾,即成 市面上所賣的餅乾、喜餅等。
阿聰師自幼學習製餅,藝成時,師父還送他一些餅模,當時全是手工 印出一個個小餅乾,非常辛苦又需要很多人手幫忙,到淡月還要到外 幫人割稻或做雜工,直到七十年代機械化應市,製餅時,餅模全由機 械代勞,而且不必升火烤餅,可使用電烤箱來烤,省時、省力又生產 量提升。
阿聰師說,他生產餅類已有六十餘年,收藏的圓、方及三角等大小各 式餅模琳瑯滿目,全是陪著他走過手工、機械化之漫長的歷史,祗要 遊客到阿聰師芋頭觀光工廠,即可目睹製餅業的辛勞過去,也是台灣 幾十年來餅業所必須使用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