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長林佳龍去年宣稱要將第一廣場打造為東協廣場,這是一個如同唐人街的特區,或是只是外來移工的聚會場?市議員江肇國、張耀中、何敏誠、楊典忠16日聯合質詢指出,市府對於東協廣場的定位仍然相當模糊、沒有一致方向,讓外界質疑市府對於東協廣場未來的藍圖究竟為何?會成為移工的消費天堂、新住民的生活園地,抑或遊客的旅遊景點、台中人的休閒去處?
江肇國表示,因為東協廣場定位不明,現在市府各局處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每個局都只是爭相進到東協廣場辦活動,卻不知道為何而辦,不知道活動內容和東協的關係與連結在哪裡。他質疑,大家難道只是在敷衍市長嗎?
江肇國同時提到,都發局在東協廣場的作為僅針對周邊店家招牌作小範圍整併,未針對東協廣場未來的發展、利用做有效規畫;經發局則未考慮當地消費水準高低、無差別招商,導致移工擔憂店家變貴,以後沒地方去;警察局片面認為東協廣場為治安死角,天天派大量警力在周邊巡邏、站崗;水利局預計在綠川開蓋後,將綠川打造為鴨川風貌的「日式」風格景觀,完全忘記市長已宣示這裡是東協廣場。其他各局處不斷投注資源辦活動,只能帶來一日的人潮,卻未對地方發展帶來任何改變。
副市長張光瑤強調,東協廣場以提供外籍移工、新住民服務為主,但並非只服務他們,事實上該地仍吸引不少一般民眾與國外觀光客,到此體驗與瞭解東南亞文化,或進行一般娛樂、住宿的消費,因此市府希望以「60-30-10」的比率提供不同服務,兼顧滿足外籍移工、一般民眾與國外觀光客不同的需求。現在有一個廣場、有一個建築,結合周邊的商店與道路,形成一個有特色的區塊,未來也可能往火車站及台中公園移。
江肇國指出,過去的一廣是台中人的共同記憶之一,因為移工群聚消費,產生新的消費型態,市府因為這裡有許多東南亞人,就命名為東協廣場,卻未思考東協背後的文化意涵,以及如何和在地居民融合、共生,更未思考將來如何發展觀光、 帶動商機等長遠目標。他建議,東協廣場應思考東協文化的根源,更應該明確給予東協廣場未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