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河川局雇怪手清理朴子溪畔銀合歡,連根拔起仍無法治本
嘉義林管處獎勵造林,重視生物多樣性環境,每年都會動員大批人力砍除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的銀合歡,也藉此宣傳銀合歡已經成為台灣的生態危機,相關單位不能坐視銀合歡蔓延生長;第五河川局管理課重視朴子溪畔銀合歡的生態危機,決定雇工砍除,有效遏止銀合歡的蔓延;6月14日清理完成,雖有連根拔起,但是銀合歡種子埋土很多,還要持續清理才能斷根。
第五河川局表示,銀合歡原產於中南美洲及太平洋諸島,於1645年即由荷蘭人引進,至今已有300多年。當台灣尚未完全進入工業化時,鄉村地區以富含蛋白銀合歡的嫩莖葉當作牲畜的飼料,而樹枝可做薪材,根有固結土壤及改良肥效的功能,種子的雕刻品也可當飾物利用。到了1960年代開始,台灣開始推廣經濟造林,砍除利用價值甚低的雜木林,改種銀合歡藉以製漿出口。當時這股「造銀合歡林」的風氣,讓企業投資栽種作為造紙原料。可惜獲利打不過進口紙漿,多數銀合歡造林地被棄置,任其在山坡地滋生,另外像恆春半島原本栽種瓊麻的農地,也因化纖尼龍繩的取代瓊麻繩索而遭廢耕,進而讓銀合歡入侵成林。到了1980年代,台灣農牧業逐漸轉型,許多土地開始休耕或荒廢,地力失去照料,荒廢的土地逐漸成為銀合歡的住所,讓銀合歡有機可趁,順勢開始攻城掠地。之後加上台灣生活水準提高,電力普及化,再也沒有人以銀合歡當柴燒。在供需不協調,銀合歡迅速增加的情況下,占據了許多廢耕地。由於銀合歡適應環境的能力及繁殖力特強,現今變成馴化之野生種,在台灣及澎湖低海拔地區的田野荒地多被其佔滿,成為野生植群中的優勢植物,成為難以防除的木本雜草,使得許多地區的原生樹種居於劣勢,只能在銀合歡叢間空隙茍延殘喘,也難怪它被列為世界百大惡性入侵物種之一。
銀合歡屬於向陽性植物,在陽光充足時生長快速,可以長至6到8公尺高不等,生長適應性強、抗旱,不擇土壤、耐瘠薄鹽鹼,幾無病蟲害。葉互生二回偶數羽狀複葉,頭狀花序白色,春季時開花,冬季時只剩下枝條及紅褐色果莢;果莢線形扁平,長12~18公分,果莢成熟時,由背、腹面同時裂開,並向上捲,以捲曲時彈力將種子散向四方,繁殖力強大的銀合歡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生產上萬個種子。銀合歡因其生長快速,萌芽力強,使得環境周遭的植物,必須使勁地和銀合歡爭奪光照,若是植物不耐陰,就會因銀合歡擴散的枝葉擋住了陽光,使其難以進行光合作用。加上銀合歡會分泌一種「含羞草毒」的相剋化學物質而排放到四周棲地,阻擋週遭植物的生長,本地植物往往抗拒不了有毒物質的侵略,生長受到壓抑,嚴重者還會造成凋萎死亡,逐漸危害台灣原生物種,因此銀合歡成為排擠當地原生植物生存空間以及降低物種多樣性的頭號通緝犯。另外銀合歡若遭砍伐時,會從殘存的低矮樹頭周圍長出5至20個新枝芽,稱為「萌蘗」,當砍伐完沒樹冠遮陰的林地,正好讓陽光直射萌蘗的新枝芽;而且所產生的大量種子還會藏匿在土壤裡,等待日光伺機而動,搶先於造林樹種前重新建立林地。綜觀銀合歡具有多種求生法寶的生長特性,使其能維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從生態保育看來,銀合歡所造成的單一性純林地帶,除了減低生物多樣性之外,更讓水土涵養相形困難,增加土石流失的機會。未來應如何減緩銀合歡之蔓延速度將是重要的課題,否則銀合歡必將對臺灣之生態環境,造成更大之衝擊。
銀合歡當光照達到一定條件,銀合歡就長得高且快,把其他植物壓在下面,使得環境周遭的原生植物,必須和銀合歡競爭光照,才能維持基本的光合作用,然而,銀合歡擴散的枝葉擋住了陽光,一旦本地植物不耐陰,就會難以存活。產量驚人的銀合歡種子:每年每株大約形成700到1000個果莢來看,一個果莢大約含有10至20粒種子,每年單株銀合歡大約製造出一至兩萬粒種子,在應對外來植物時,依據專家建議,銀合歡的防治可利用:物理防治-於每年2、3月開花期及果莢未成熟前,以人力進行砍除工作,選擇適當地點焚燒,並避免種子四處散開掉入土壤裡累積成為種子庫;目前第五河川局雇怪手清理銀合歡就地放置,並未清運燒除,預期龐大種子很快會再萌芽,現在朴子溪甚至阿里山荒野處都有銀合歡蔓延,如果沒有全民一起防治,恐怕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