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大歷史所與文化局合作 發行桃園文獻創刊號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2016-06-04 10:41

台灣六大直轄市之一的桃園市,人口組成多元,包含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族群,加上境內特殊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造就特有的經濟建設與多元人文社會環境。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執行,3日辦理「天光雲影:桃園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分享桃園區域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呈現今年發行的《桃園文獻》創刊號。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大學肩負社會實踐的使命,中央大學擁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實力和專長學者教授,人才濟濟,相當樂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大歷史所的合作連結,為桃園的發展歷史留下紀錄,彼此成就雙贏。

相較於鄰近城市的台北學、新竹學、宜蘭學等等,桃園區域史的研究和整理雖然起步較晚,但擁有相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與研究主題等待開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多年深耕桃園歷史研究,自去年年底與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合作,啟動「《桃園文獻》編纂計畫」,由歷史所所長李力庸主持,吳學明教授、鄭政誠教授共同參與。

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李力庸說明,研討會名稱「天光雲影」取自朱熹的詩句,以此譬喻桃園學研究興起,各界的交流切磋,如活水源頭灌注,眾人的智慧與力量互為映照輝煌。

藉由辦理研討會,邀請地方人士及耆老與會交流,讓區域歷史能更精準地記載與流傳,同時也為9月即將發行的第二期《桃園文獻》做準備,充實期刊主題內容以及建立編寫桃園史書的基礎。

她指出,桃園學研討會聚焦於在地社會的觀察,但也可投射到整個台灣,了解桃園與其他地方的共通及差異性。未來可進一步對台灣當前及所在區域的重要社會議題與困境,提供借鏡參考。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說,來到桃園,大家會問有何好吃好玩?然而追本溯源「桃園的DNA是什麼?」桃園擁有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經濟建設及工業開發影響了各層面的發展和新議題的產生,而桃園也因「中壢事件」在締造台灣民主進程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她表示,桃園學的研究不只是歷史溯源和系統性的紀錄,身為國門之都,也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市民平均年齡37歲),桃園的未來走向相當重要。建構桃園學,可為城市發展指引一條脈絡清晰的道路。

《桃園文獻》今年3月創刊發行,以「開發與經濟」為主題,第二期將探討經濟開發後的「社會與生活」。為籌備第二期內容,研討會包括演講和論文發表,分別針對桃園學的建構、族群分布、教育、中壢事件,從電話、體育、桃園客運看社會階層與城市生活等。創刊號的受訪耆老:前桃園縣政府民政局副局長傅標榮、游銀安、桃園農田水利會資深工程師陳文卿等人也到場分享。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央大學歷史所舉辦桃園學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及地方人士彼此交流,為地方記載發展,爬梳歷史脈絡。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央大學歷史所舉辦桃園學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及地方人士彼此交流,為地方記載發展,爬梳歷史脈絡。



桃園學研討會將作為《桃園文獻》第二期籌備基礎,探討經濟開發後的「社會與生活」。

桃園學研討會將作為《桃園文獻》第二期籌備基礎,探討經濟開發後的「社會與生活」。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