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眾對蚊子傳播感染的登革熱一定不陌生,去年台南及高雄大流行的登革熱所造成民眾的死傷也是歷年之最,幾乎每個人是談蚊色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蚊子叮咬除了會傳染恐怖的登革熱病毒外,甚至是一些新興傳染性疾病傳播的共同媒介,最近2年在中南美洲及南太平洋群島流行的茲卡病毒感染症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於茲卡病毒尚未在東南亞及台灣造成廣泛流行,所以很多人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一定還很陌生,此病很像登革熱,但比登革熱症狀輕微,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及預防。
茲卡病毒最早在1947年從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與登革熱病毒同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裡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藉由斑蚊叮咬傳播,造成的疾病稱為茲卡病或茲卡熱。2007年的雅蒲島(Yap)首度發生群聚(推估島上3歲以上的居民約73%被感染)以及2013年的法屬玻里尼西亞爆發疫情才被世界衛生組織所重視。2015年巴西有數千人因為感染茲卡病毒懷孕後生下的嬰兒都有小頭畸形,是往年的20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疫情嚴重,於2016年2月公告茲卡病為國際間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希望世界各國政府能加強民眾對茲卡病的高度重視。
被茲卡病毒感染後,大部分人並不會出現症狀,只有少部分人會出現皮疹,結膜炎,發燒,和關節疼痛等症狀,未被感染的斑紋叮咬感染過的人類後,立即成為具感染性斑紋,感染源加速擴散,惡性循環地傳播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得到茲卡病,難以防治,除了避免被斑蚊叮咬外,別無它法!!
茲卡病毒其他傳染途徑包含母子垂直傳染、性行為傳染,以及輸血傳染。在男性的精液病毒推估可存活62天以上,經由性行為被感染到茲卡病的感染方式已被證實,所以,除了避免被蚊子叮咬,在性行為中全程穿戴保險套也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方法,女性一旦感染茲卡病懷孕後生產下的小頭畸形嬰幼兒,常常是家庭的照護負擔,更是國家未來提升發展力及生產力的一大隱憂。
茲卡病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的疫苗,天晟醫院感染科張家榮醫師提醒民眾,防治工作重點在於--預防勝於治療。必須要常常清除環境周遭病媒蚊的孳生源。除此之外,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如果從國外疫區旅遊回來後有發燒和起疹子的情形,請務必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