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邁入秋冬,雙溪濕地公園展現與夏季截然不同的靜謐魅力。公園處描述,濕地褪去喧鬧,呈現一種沉穩、清朗的氣質。陽光斜照在水面上,折射出細碎的光點,讓整片濕地散發出淡淡的銀色光澤。這份「靜」是雙溪濕地秋冬最大的魅力,少了夏日喧鬧,取而代之的是悠遠的鳥鳴、水流聲與輕柔的步履回響。
公園處陽明所主任陳彥材說明,雙溪濕地公園作為以原生植物為主的人工濕地示範場域,運用地形高低差引導水流,透過各水單元的沉澱、過濾、淨化及微生物作用,展現自然友善的淨化功能。
生態復育:補植水毛花、燈芯草強化生態韌性
雖然雙溪濕地公園沒有兒童遊戲場等硬體設施,但其生態維護與管理工作卻不容小覷。公園處為維持濕地生態環境,定期移除外來物種。114年度,公園處更針對水生植物進行了補植,以強化濕地生態韌性:
核心區補植: 優先選用對生態系具正面助益的水毛花及燈芯草等原生種水生植物,降低遭外來種取代的風險。
景觀塑造: 依專家建議,以曲線排列配置種植水毛花,利用其生長特性自然形塑水道線條與景觀邊界。
稀有植物: 針對開放水域,補植了臺灣萍蓬草、龍骨瓣莕菜等植物,提升植栽多樣性。同時,也整理並補植了生命力強、能固持邊坡土壤的大安水蓑衣(9月至隔年2月盛開紫花)。
雙溪濕地公園未來可望與環境教育結合,成為戶外教學場域。這片濕地在輕霧、微風、候鳥與淡紫色花海的交織下,呈現出屬於冬季的靜謐之美,成為城市中最溫暖、舒心的自然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