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第五屆「成電論壇」10日上午在電機系迅慧講堂盛大舉辦,本次論壇以「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為主題,特別邀請6位優秀校友於校慶期間返校分享寶貴經驗。
透過實際案例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將資料有效轉化為決策依據,進而提升生產效能與價值,並推動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的突破與發展,精彩活動吸引近 300位人士陸續到場參與。
成大校長沈孟儒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大學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學校是孕育大家希望的地方,售後服務是讓校園持續成為重要知識交會的平台。精彩充實的成電論壇已邁入第五年,校內類似的論壇還有成材論壇、成機論壇...等,其實可以是成功論壇。半導體產業是龐大的生態鏈,成大各科系校友居中扮演重要角色,許願明年校慶期間能夠擴大集結校內相關論壇,促成各界更多的交流。
擔任成電文教基金會理事長的旺宏電子吳敏求董事長表示,結合AI的智慧製造運用,對帶動台灣產業鏈的成長非常重要,37年前他回到台灣創業,開發全球第一個全面電腦化的半導體生產線,更首度創建把Data大數據應用在半導體的AI系統,進而大幅提昇台灣生產製造品質。而旺宏的高品質產品更是經過世界級航太産業的驗證,低軌衛星即率先採用旺宏的優質產品。成電論壇每年探討最重要的科技議題,今年已舉辦第五屆,而旺宏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旺宏金矽獎也連續舉辦25年了,很高興看到持續培育的年輕學生不斷成長,希望透過這些產學交流活動的舉辦,讓學生們吸收更多新知識並培養創新力,探尋下一個50年的科技新應用,並能回饋於台灣産業及社會。
陳其宏表示,台灣在全球製造業具備重要地位,更應該善用資料優勢,掌握AI浪潮,以機器人和虛實整合,打造智慧製造的光明未來。陳其宏指出,智慧製造的本質不只是自動化,而是讓AI即時監測、分析與決策,實現自主運作。唯有將AI、資料與製造現場深度融合,才能讓工廠具備自我學習與預測能力。透過虛實整合,在數位世界中模擬與驗證,再將成果落地,讓生產更具韌性與智慧決策力。
論壇接續由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博士發表演講。他表示,在數位轉型浪潮下,製造業正經歷從自動化到智慧化的典範轉移,企業藉由數據驅動與物聯網(IoT)技術,實現大數據即時監控與分析,並結合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於預測性維護、品質控管及生產優化,提升生產線效率與安全性。虛實整合則透過數位分身技術,建立產品、流程或工廠的虛擬模型,讓企業能以模擬、測試與預測方式,遠端優化生產、降低成本並加速產品上市。盟立集團積極布局智慧製造與虛實整合,打造彈性、高效且客製化的生產新生態。未來,企業競爭力將取決於其數位化程度與虛實融合能力,迎向智能未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價值。
台達電運動控制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提到,自2015年起,台達電子積極推動智能製造,透過數位化技術全面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初期以「由上而下」的策略展開,先進行目標設定與現況盤點,並成立專責執行團隊,規劃分階段推動:「合理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並明確定義各階段可達成的指標。
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是今年成大114年度校友傑出成就獎獲獎人之一。此次除了介紹Google在生成式AI的創新,也介紹「Google 在台灣的大學交流計畫」以及與成大的諸多合作,最後以學長的身分鼓勵學弟妹,培養跨領域能力和全球化的視野,保持熱情學習與正面思維,讓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多機會。
超微半導體(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表示,AI浪潮來襲,人工智慧的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個領域加速發展。各種應用不斷演進,龐大訓練或推論模型、生成式AI的趨勢,對運算效能與開發效率有更高挑戰。
論壇的尾聲由輝達(NVIDIA) 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博士分享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實體世界的「大爆發」時代業已來臨。他提到,所謂Physical AI(物理AI),是指能理解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模型,此一模型正引領產業從傳統的規則式、靜態自動化,邁向智慧化、適應性強的自主系統。
6位講者於交流座談中針對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如何不僅提升生產效率,更掌握市場趨勢與客戶需求,並善用快速演進的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分享觀點與實務經驗。他們指出,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思維模式的革新,是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邁向永續與卓越發展的關鍵。座談中,講者亦與現場貴賓進行互動交流,分享見解並回應提問。
成大電機系江孟學系主任表示,每年成電論壇有賴於眾多系友共同支持與推動,本次活動由成大電機系與成電文教基金會主辦,旺宏電子、南茂科技、佳世達科技、創惟科技等公司贊助,感謝各界前來參與,提供師生寶貴的交流機會,也讓年輕學子能夠直接學習業界最新實務與科技應用。電機系將持續強化跨領域學習與實作能力,結合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及大數據等前瞻技術,打造多元課程與實習機會,吸引具創新潛力的優秀學生加入。
同日中午,電機系館1樓中庭亦舉辦專題競賽作品展示,展現學生創新研發實力與跨領域整合能力。本屆競賽獲獎作品涵蓋多元領域,包括「奈米片電晶體在極低電壓運作下之DIBL效應」、「MMPose影像處理結合室內腳踏車訓練模型」、「基於FSRCNN之模型改進與硬體實現」、「Wireless Custom BMS System on Electric Race Car」、「淨零碳排與類神經網路手寫辨識」以及「結合邊緣運算與大型語言模型之跌倒預警與照護指引系統」等隊伍,充分展現成大電機系學生在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及可持續科技等領域的前沿實力與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