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界代表與談。
北水分署7日於石門水庫依山閣舉辦「臺灣降壩經驗與未來展望研討會」,邀集國內水利工程、生態復育及環境規劃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共同檢視臺灣近年在壩體調降(降壩)實務經驗,以期藉由秀巒壩等案例的經驗分享與跨領域對話,促進各界對壩體調降及生態復育的理解與支持。
本次研討會聚焦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防砂壩降壩,北水分署經完整調查規劃、模擬與監測程序後,採取「師法自然、減法工程」的新理念,在113年完成切口降壩。其中,「中央切口偏心設計」有效保全右岸護岸及竹60線道路安全,在防災安全、生態連結與土砂抑制之間取得良好平衡,可落實河川生態復育工作。

全部參與人員合影。
另本研討會亦回顧七家灣溪一號壩、雙流溪防砂壩及田寮洋取水堰等案例,探討結合監測數據、地方溝通及生態調查,應有助於逐步建立具臺灣特色的降壩決策模式。
臺灣地形陡峭、河川水文集中,早期為滿足供水、防洪及發電等需求,陸續興建了眾多攔河壩體,但這些設施同時阻斷河川生態廊道,影響魚類洄游及棲地連結。現考量原有設施功能完成,透過降壩讓河川水流逐步恢復順暢,相信是一項優化河川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可供未來各政府部門施政參考。

秀巒壩降壩後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