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發展下去會讓人類技能價值崩解?還是人人有工作,卻只有薪水微薄的機會?其實,只要不被會用AI的人取代你,AI就是得力的助手而不是對手。
當AI來敲門:你該怎麼不被取代?先從股票分析師談起。過去,分析師靠圖表、財報、籌碼、新聞與經驗,寫出每日分析報告、錄製盤後解盤影片。但現在呢?AI一秒分析完全部個股籌碼、抓出歷年相似型態,甚至結合利率、通膨、國際資金流,幫你「預測」未來走勢。試問,這樣的效率與精度,哪個人類能比得上?但別急著悲觀。AI只能「模仿」過去,它的分析再快,也只是統計式的聰明,而不是經驗型的洞察。
AI是助手而不是對手
真正能跳出框架、逆勢操作、提前預測「黑天鵝」的,仍是具備判斷力與直覺力的人類。所以解決方案是什麼?股票分析師必須蛻變成決策教練、風險對話者。與其當機器人背後的數據操作者,不如成為替投資人解釋AI預測的意思、風險、盲點的那個人。未來,分析師的價值不在分析,而在詮釋與引導。
又如設計師,現在有幾十個AI圖像工具,可以生成令人驚豔的視覺作品。配色精準、構圖完美、風格自由切換,而且還不會抱怨加班。那麼,設計師的挑戰與新價值在哪?答案是:設計情感、設計意圖。AI能生成漂亮的圖,但它無法理解「這張圖要說什麼故事」、「這張封面能否引起消費者的點擊慾望」。未來的設計師,不是美工,而是敘事者。你得懂市場、懂觀眾、懂品牌、懂AI,然後用AI當作助手,快速生成草圖,聚焦在創意決策與內容整合上。
AI永遠取代不了的工作
那麼,有沒有AI永遠取代不了的工作?有,而且非常確定。
1.需要同理心與人性接觸的職業。例如:心理諮商師、幼教老師、安寧病房護理師,這些都不是演算法可以溫柔以待的。
2.需要跨領域判斷與不確定性的工作。例如:高階經理人、創業家、戰略顧問,AI能提供資訊,但無法替你做價值選擇與長遠判斷。
3.需要文化語境與語感的創作。例如:詩人、劇作家、脫口秀演員、內容創作者,這些需要「時代空氣感」與「生活荒謬觀察」的,AI模仿得來,但不夠「活」。
4.需要解釋、陪伴與引導的角色。例如:財經YouTuber、健身教練、命理師、銷售顧問。這些工作靠的是「信任感」,而非純知識。
哪些職位可能會被AI徹底取代?說白了,重複性高、規則明確、創意要求低的工作,遲早要說再見。例如:入門級客服人員、基礎程式碼撰寫者、會議紀錄與摘要整理、美術修圖與模板排版、打字與資料輸入員、初階財報分析助手等等,甚至當機器人普及後,連倉儲揀貨、送貨、警衛巡邏、外送服務都有被自動化的可能性。
面對AI 人類如何「進化」?
那麼,人類該怎麼「進化」?我們不能等公司安排培訓,也不能靠政府編預算補貼。我們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設計「抗AI淘汰」的進化路線。以下是三大進化方向:
1.學會與AI協作,而不是對抗,學用ChatGPT、Midjourney、Notion AI,不只會用,還要「精準引導」,讓它成為你思考的延伸,而非替代。
2.專注於不可複製的人性技能,溝通力、影響力、同理心、直覺判斷、故事力,這些是你最難被取代的護城河。
3.把職業技能轉化為商業價值,將你做的事變成個人品牌、訂閱服務、社群資產,把專業變成影響力,把影響力變成收入來源。
當心「會用AI的人」取代你
AI不會取代你,但「會用AI的人」會取代你。你不需要成為AI專家,但你得成為AI的駕駛者,而不是坐在副駕看它開錯路。人性,是你最後的護城河。當世界瘋狂地追求效率,留下來的,將是那些看見人、理解人、陪伴人的角色。
所以,別怕AI來敲門,只要你願意重新塑造自己,你就不會被它打敗,反而會是駕馭它的那個人。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98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