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旭榮集團成立五十年來,從年營收30億元成長到300億元的跨國性企業,關鍵的角色在於執行董事黃冠華從人力發展的角度出發育才、留才,並且以「讓別人贏」的思維創造公司共同分享的文化,上下齊心為公司效力,而有今日輝煌的成就。
黃冠華是企業家二代,從小就知道要接掌家族事業,因此,他主動跟家人溝通,二十七歲以前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但遠赴英國留學,還曾經擺地攤、開公司、到埃及流浪,造就他成為一個非典型的接班人。
非典型企業家二代接班人
他說,二十七歲以前接觸五湖四海的人,經歷到各種文化的衝擊和挑戰,跳脫同溫層讓他的思維不僵化,更接地氣了解社會底層的需求。
譬如說,擺地攤時,就曾遇到地痞流氓收保護費,他從容以對,最後以和平收場,這是很多傳統乖學生做不到的,這樣的一個底層經驗,對於他日後經營跨國企業頗有助益。
黃冠華二十七歲前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訓練與發展管理研究所,他分享,學校所學的專業其實有限,異地求學學到最多的是如何照顧自己,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成為他最核心的競爭力。
如今旭榮集團除了台灣本部以外,還擴及中國、柬埔寨、美國、越南以及非洲的賴索托、肯亞等國,成為紡織業的隱形冠軍。
他說,公司的高層主管,副廠長階級以上就有七個國籍,包含模里西斯人、斯里蘭卡人、肯亞人、美國人等,英文夾雜各種語言,就像聯合國大會,互動起來還是很順暢。
善用同理心 擄獲在地員工的心
「很多人以為管理老外很困難,其實人就是人,那怕文化有差異,本質上還是一樣的」,他說,溝通中,語言佔30%、非語言佔70%,是好意或自私,其實對方都感覺得出來。管理就是邏輯、常識和同理心,同理心會讓人有溫度。
他不喜歡用「以夷制夷」的說法,「憑什麼人家是夷,你就是天朝」,站在人人皆平等的地位,他常提醒管理組長,人家提供勞動力讓我們設廠,要懷著感恩的心,不要覺得高人家一等,以「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的說法,擄獲基層員工的心。
經營跨國企業十八個年頭,什麼狀況都發生過,像是越南、柬埔寨、肯亞都曾發生大暴動,旭榮都能安然挺過。尤其513越南大暴動,隔壁企業工廠被燒毀,旭榮集團的越南員工手牽著手形成人牆保護工廠,僅有少數的玻璃窗被砸破,可見在地員工對於公司的守護及愛戴。
把父母的理念擴大一百倍 落實在經營架構及系統層級
旭榮集團能夠成功,黃冠華歸結為三點:
一、有相對完整的戰略架構,快速擴張時,可複製前面成功的經驗。公司經營以雙軌為主,廠務和行政分開來,形成二軌共治,不但能達到專業分工,亦能快速找到適合的人才。
二、旭榮集團致力培養對的國際人才,在跨出台灣之前,已累積足夠的資金和人才,快速擴張下,不至於捉襟見肘。
三、五十年來旭榮集團已建立特有的企業文化,不是人在管理公司,而是文化在管理公司。黃冠華說,公司的文化就是創辦人性格的延伸,張忠謀是什麼個性的人,台積電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旭榮集團的文化就是由他的父親黃信峯及母親莊芳容所設立,父親是一個健談、樂於分享的人,母親重視績效、數字及執行力,而他自己則是擴大器,把二人的理念擴大一百倍,落實到經營架構及系統層級上。
他談到,當年非洲代工廠周轉不靈,老闆緊急打電話回來求救,揚言不買下公司就跑路,母親二話不說,當下答應買下工廠,並派黃冠華整頓非洲工廠。二十年後成為非洲紡織成衣類最大台商,現在回想,若不是母親強大的執行力,不會有現在的成功。
重視人才 公司、員工共贏
黃冠華是人資出身,專注在人才的訓練與發展,對於人才有不一樣的領悟。他認為,人才不是資產而是資源,差別在於資產是死的、是拿來做交易的,資源則是活的,有發展的潛能,可說是一種稀缺的戰略資源。
重視人才在公司的發展,他對於公司人才升遷非常有彈性,經常破格提拔表現良好的員工,例如,越南的呂經理進到公司不過五、六年,能力和表現都被公司同仁認可,職位連跳二級,目前管理五十幾人的工廠,一個月營業額好幾億。
過去是廟大於和尚,一個人如何跟公司抗衡?時代不一樣了,廟跟和尚一樣大。葡萄牙足球巨星C.羅納多一個人的IG粉絲超過一億人,個人的影響力遠超過華盛頓郵報及泰晤士報的總和,因此,不會以公司的勢力壓迫個人的發展。
黃冠華對於留才非常有一套,針對公司前20%的頂尖戰力,可以依照個人生涯規劃彈性調整工作型態,例如,某個員工準備懷孕想離職,公司可以跟她一起規劃職涯,找出平衡點,雙方都有最圓滿的結果。
讓別人贏! 創造彼此更大的可能性
旭榮集團內部一有個「讓別人贏」的思維。這個思維來自於創辦人黃信峯夫婦溫馨的小互動。他提及,有一次,老爸想去看布袋戲,邀請老媽作伴,老媽不肯去,便邀黃冠華一起去。回家路上,老爸對布袋戲讚不絕口,然而,晚上家人一起用餐,老媽問起布袋戲的狀況,老爸卻淡淡地說,「還好,一般般」。
黃冠華當場覺得納悶,剛才不是說布袋戲如何好看,現在卻說一般般,後來他私下問老爸,他回答,「讓你老媽贏!」
「讓別人贏,不代表自己輸,而是在共贏之中,創造彼此更大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贏」和「贏得」概念不同,我讓你贏,但我贏得更多,例如,夫妻吵架,我先認輸,表面上是輸了,實質上贏得更長久的關係。讓別人贏有著更深的緯度,不用藉著贏打敗對方,而是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溫度。
有一次,公司跟合夥人在柬埔寨蓋廠,旭榮出資70%、對方出資30%,技術人員出差的費用,全部由旭榮負擔,大股東不計較小錢,對方其實非常感恩,也是一種讓別人贏的思維。
黃冠華說,公司要找的人,都有一種利他的思維,創造客戶、員工非常緊密的互動關係,即便是離職出去創業的員工,公司也會用訂單支持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東家的溫情。
雖然身為企業家二代,黃冠華自己成立創投,成為天使投資人,補足他的缺憾,他說,經營企業0~1、1~10比較困難,10~100就相對容易,天使投資人讓他重新經歷0~1的階段。
經營創投打開視野 助益紡織本業
但是,他經營創投,並不是獨資全拿,而是把其他人拉進來創造更大的利益。他說,一個人投資四十間公司很危險,如果二十個人投資二百間公司,分散風險更容易成功,這也是讓別人贏的心態,讓大家賺到。
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他常常問新創業者,「我能幫助你什麼,多過我能給你多少錢」,他認為,新創是來顛覆市場的,過去的老經驗反而會掐死新創思維,因此,只給問題不給答案的教練角色,讓新創者能夠根據市場自由發揮。
天使投資是他資產的延伸,某種程度跨越大環境的浮動,讓他打開面對世界的雷達,連結更多新知識、新視野,反而能夠幫助紡織本業,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屹立不搖,邁向第二個五十年。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84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