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月26日盛大啟幕,規模達歷屆之最,共有來自19個國家的800家參展商,擺設2,000個攤位。此次展會更名列全球前三大生技展覽之一。
台灣生技指數
台灣生技指數全名是「臺灣指數公司臺灣上市上櫃生技醫療股價指數」,採用市值加權法進行計算,綜合考量流動性等條件,成分股(6/30)包含:藥華藥(6446)、合一(4743)、美時(1795)等。
生技醫療指數近五年報酬為-3.16%,近一年報酬為14.89%、標準差24.96%(截稿日2023/7/20)。指數走勢上並沒有長期向上的趨勢,長期持有可能不佳,但是生技產業波動大,適合波段操做。生技股也常常出現超過4成的漲幅。
生技股非常多,有市值1,200多億,也有4、5億的公司,怎麼開始投資生技股呢?可以先從生技產業的四大類別來下手。
製藥產業發展與前景
製藥產業是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在台灣多年的耕耘下,逐漸開花結果,不僅已有自行研發的新藥獲得美國、歐盟、日本等上市許可,也有多項新藥授權國際大廠的案例。根據2022生技產業白皮書,台灣製藥產業家數從2016年的320家,成長至2021年的378家。ITIS網站也顯示,2023年醫藥產業第一季產值為新台幣211.7億元,除生物藥品較前一年度衰退外,其餘醫藥產業皆呈現成長的趨勢,全年醫藥產值可望持續成長。
過去台廠學名藥以供應國內為主,原料藥外銷,但是學名藥廠南光(1752)和生達(1720),近期也積極布局海外。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如:藥華藥(6446)、合一(4743)、保瑞(6472)。年初以來,保瑞(6472)達一倍左右的漲幅,合一(4743)小跌一成左右;藥華藥(6446)小跌2成左右。
應用生技產業發展與前景
應用生技非常廣泛,包含農業生物技術、食品生物技術、生技化妝品等。其中不得不談到,快速擴張的醫美產業,根據市場估算,目前全球非侵入性醫美療程銷售額約600億美元,預料2030年以前可能達到現在的3倍以上,可同步帶動保養品。
隨著保養、抗老除皺、美白的盛行,化妝品成為日常必需品。但是台灣市場有國際知名大廠的競爭,許多公司採用電商與海外市場突圍,或是如佐登結合SPA服務,增加化妝品附加價值。
台股化妝品公司,如: 達爾膚 (6523) 、F-佐登(4190)、科妍(1786)、麗豐-KY(4137)等。
醫療器材產業與發展
醫療器材廣泛,包括診斷與監測儀器、手術與治療儀器等,且受到政府政策影響大,也要遵守各國法規,切入不同市場難度大,但是醫療器材受到專利保護,利潤豐厚且產品生命週期長。
工研院IEK產業報告指出,台灣醫材出口金額去年預計達833億元新台幣,年成長率達5%。隨著高齡化、居家醫療的普及,醫療器材市場也持續增長,BMI Research也預估2021年至2024年之年複合成長率約為5.6%。
台廠醫療器材廠繁多,市值較高的幾家: 佳醫(4104):台灣洗腎設備大廠、邦特(4107):血液迴路與穿刺針頭、達亞(6762): 醫療耗材與導管廠等。
健康福祉產業與發展
健康福祉有點難以界定,因此聚焦近視商機,據統計全國有66%人口近視,可怕的是國中近視人口即超過7成。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光(3218)逆勢殺出,大學光(3218)透過眼科診所、眼鏡通路打造一條龍的眼科價值鏈,自2022年以來,漲幅約五成
近視台廠包含:寶利徠(1813):眼鏡製造; 寶島科(5312)、精華(1565)、晶碩(6491)、亨泰光(6747):皆是隱形眼鏡廠商。
此外,自2021年以來,醫藥產品通路商:大樹(6469),大漲約3倍以上,也值得留意。大樹受到疫情爆發推升需求外,整合醫藥產品物流並積極展店也是原因。
廣達、和碩入主生技股,AI智慧醫療崛起
台灣的老化步伐比全球更快,據國發會估計,到2032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1/4,居家長照問題已成顯學。醫師和護理師越來越緊缺,醫療人員的嚴重過勞,重要科別普遍人手短缺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都有待被解決。
全球數位醫療領域在2021和2022年間投資翻倍增長,2021年更創下572億美元的新高。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809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8.6%,顯示了數位醫療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醫療產業的危機成為科技業的轉機,科技業開始插旗醫療產業。廣達的林百里表示,智慧醫療將是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未來可透過AI技術、大數據、邊緣運算等,使醫療人員工作減少、輔助醫生診斷、增進醫院效能。
目前最廣泛運用是減少行政工作或是影像判讀,藉此提高診斷效率與準確度,進階的包括遠距監測、視訊醫療,希望能在家中進行自我照顧,最後是希望透過更多AI解決方案,使醫療服務更加完善。
電腦代工五哥:仁寶(2324)、廣達(2382)、和碩(4938)、英業達(2356)及緯創(3231)積極布局智慧醫療,紛紛轉投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