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就業、流動率高成為勞資危機
零工經濟承諾的前景核心,在於零工經濟給了人們想要的東西。零工經濟在表達上往往採用勞工受益的措辭,公司之所以順應零工體系,是因為從小到大用手機上網的千禧世代最想獲得工作上的彈性,於是零工經濟就是答案了。
我認為零工經濟承諾的前景是空洞的,只是在放長線釣大魚。大家當然很想掌控自己的工作行程,很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不是妄想,而勞工若經常獲准調整工時、接小孩放學,很可能對工作更加忠誠、盡心盡力。後文會再探討這個名為「社會交換理論」的現象。
然而,希望工作有彈性並不代表同時想兼四、五份工作。就算真有人這麼想,也少之又少。自古以來,人類對工作的基本態度一直沒變,我們希望口袋裡有錢,希望工作能實現抱負,不想僅止於勉強餬口。
澳洲青年基金會的資料指出,已開發國家千禧世代面臨就業危機,處處可見低度就業的情況,各行各業面臨自動化及較不穩定、較短期的工作趨勢。在這些變動下,最低工資、休假權利等標準勞工保障開始不知不覺變得過時。
跟上一個世代相比,零工經濟問世不到十年,澳洲勞動力的職業軌跡卻有了大幅變化,在健全發展的國家中,他們可說是數量相當可觀的一群人,想想當中的含意!
此外,零工經濟支持者聲稱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司,但公司其實會受到危害。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前陣子南卡羅萊納大學進行研究,發現若輪班情況保持一致並讓員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換班,蓋璞(Gap)店面的銷售量會增加七%。所謂工作的取得性,是指如果「像工廠裡的小螺絲釘」排定員工行程、毫無彈性,可能導致勞工流動率增加、曠職、不佳的服務增加,營收受到損害,而勞工只要看到更好的條件就會「走到馬路對面的別家零售商」。
說來諷刺,就算是處於科技特權中心的員工也通常不會替某位雇主工作很久,比如像福勒描寫的薪資高、保障多的工程師。華裔美國記者張秀春(Emily Chang)在其著作《男人烏托邦》(Brotopia)表示,Indeed 人力公司發現舊金山軟體工程師在所有都會區同業中,工作年資最短(只有兩年出頭),原因是個人抱負與大量的產業機會:「工作是『零工』,短期工作很普遍。」
公司福利與彈性工作,工作更高效
對週休三日抱持懷疑與拒絕態度的人,認為週休三日不是所有產業都行得通,認為獲得短暫改善後就會退回原點,這些反對者對於重視生產力的工作行程,是否能對健康與幸福感產生實質影響,也許會抱持懷疑態度。週休三日對公司兩百四十名員工的生活與身心產生了正面影響,至方案實施第二年時,我們仍持續追蹤這些指標。
整個實驗始於直覺,我們覺得施行週休三日,勞動力投入度會更高、壓力更小、更熱中工作,生產力連帶提高。我身為割喉式競爭的公司高層已有數十年,所以很清楚一點,只要員工握有自主權、投入工作、受到激發、能力獲得認可、被尊重對待,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
創造出每年五千萬至七千萬美元的產值,同時又大方對待勞工,原來是做得到的,芝加哥軟體公司Basecamp就是成功的例子。五十四名員工一週頂多工作四十小時,夏天會縮減到四個標準工作日,所以每個人都能享有三天的週末,而且薪資不變。員工福利更是令人驚嘆,公司提供健身房會員資格與按摩服務,還可申請共同工作空間租金補助,在進修教育與慈善捐款方面,每人享有一年一千美元的額度,健保也有高額補助。
另外還有十六週的產假、六週的育嬰假,每工作三年就享有一個月的支薪長假,這些福利在美國的工作環境十分罕見,遑論矽谷。Basecamp還支付每位員工年假期間最多五千美元的花費。
怪不得半數員工即使分散各國且獨立作業,年資也都超過五年。員工打卡上班都是透過Basecamp應用程式,每天早上規劃工作內容,下班時回報情況,還可以用來分享週末與家庭活動的個人最新動態,全公司成員每年到芝加哥兩次,為期一週。科技作家丹.萊昂斯在《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提及Basecamp公司,強調Basecamp在同類型公司中獨樹一格。Basecamp公司的創辦人都喜歡在早上九點半開始工作,而且「不想成為有三百名員工的大型公司,只想打造出自己都想工作的公司。」
好讓員工全神貫注在工作上。領導者培養出的公司文化,奠基於信任與開放的溝通,主管甚至不會檢查每位員工的工作時數。
促進勞資雙贏的工作安排
本書通篇討論彈性政策下的週休三日,而在彈性工作安排的範疇內,週休三日的形式可能多達數十種。
凡是非每週標準工時的方案,可視為彈性工作安排。
正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發表的文章所述,彈性工作安排分成兩大類:
1.彈性工作地點的(例如在公司或在家中)。
2.彈性工作時間(例如上下班的時間,哪些天是上班日)。
還有另一種方案是兼職工作,亦即每週工作經常未滿四十小時。員工也許會為了投入其他活動(例如照顧家人或讀書),而想要減少工時;雇主也許希望勞動力更彈性,好增加服務顧客的時數,或在需求達到高峰時,增加上班的員工人數。
在已開發國家的彈性工作安排文獻中,彈性工作安排涵蓋了以下內容:週末工作、輪班、加班、一年工時契約、兼職工作、職位分擔、彈性上班制、臨時工作、定期契約、在家工作、遠距工作、壓縮工時。但在永恆守護者公司的實驗前,減少工時又維持全職薪資的公司,尚未有廣為人知的實例或研究。
彈性工作安排的支持理論,是基於國際上的報告,以及勞工動力與生產力的研究,該理論認為給員工更多時間處理私事,他們就會更有心力處理專業事務。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雇主與員工簽訂互惠契約,在工作的時間、地點、分量方面提供其他選擇,會在心理、社會、經濟上帶來重大影響。
彈性工作安排是根據原始成本進行分析,可減少營業成本。讓員工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工作,辦公室的經常開支就會隨之降低,且如果可以讓員工在家中工作,照顧生病的小孩,他們也就不用請假離開辦公室。
工作制度僵固的害處在於,勞工會用休假來處理私事,無法利用休假時間充分休息。有了彈性工作安排,公司就能保有一項好處——員工休完年假後,會精神奕奕回來工作。確實,非標準的工作模式可降低企業的流動率,而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工作,可改善績效並減少曠職。大致上,若主管支持員工的彈性需求,曠職的情況就不常見,因為員工在工作和生活引發衝突前,就有餘裕處理私事,也更能專注投入工作(但這是奠基於彈性制度)。
在美國,勤業眾信事務所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光一年省下的流動率相關成本就高達四一五○萬美元。有一項跟招募有關的調查,調查了美國一千五百位勞工,結果發現將近三分之一認為,聘書裡最重要的部分是「彈性」。此外,在橫向調查中,有八○%的受訪主管表示,聘書上的彈性條件會影響到一流人才的招募狀況。
擺脫工作壓力,活出夢想人生
從表面上來看,為什麼永恆守護者公司的經驗深具意義?畢竟在全球數十億的人口當中,我們只不過是區區兩百四十人。不過,我們做了這個小小的實驗,將會為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改變。如果把我們公司的成就往外推,甚至進入社區,那麼影響力就會是無窮的。
我們宣布進行實驗的那天就依稀感覺到了,開著名車去開會的員工受到熱烈歡迎。接著,電子郵件開始湧入,記者想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企業主與勞工探問我們的做法,還開始在他們公司展開週休三日的討論。此後,更多人開始以公司潛在客戶的身分接洽我們。
從我們公司開始做起,隨後往外擴散。假如紐西蘭有一些大型企業(即員工超過一千人的雇主)改成以生產力為主要目標,並根據工作成果把每週工時減少到三十二小時,那會有何結果?如果大型銀行或電信公司做了萬全準備,打造出適合的環境,進行的實驗又可支持勞工的生產力,肯定會掀起全球熱潮。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週休三日會徹底改變遊戲規則,成為我們迫切需要的推力,推動職場進入二十一世紀模式,在平等的基礎上,滿足經濟需求與人類需求。
在週休三日下,人們可享有時間優勢,在時時變動的世界穩健邁向成功。人們不用怕自己的工作將來會被淘汰,不用怕自己的產業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反而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重新培養、學習新的技能。週休三日會廣泛流行,影響世界各地的勞工。在紐西蘭,不管任何時期,每五位勞工就有一位患有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或另一種心理疾病。根據英國資料顯示,工作壓力是心理疾病的主要肇因與惡化因素。
社會氛圍都已經傾向週休三日,就證明了需求的存在。世界各地的公司基於好奇與支持的心態主動聯絡,澳洲政府徵求公共服務的建言,英國工會明確說出週休三日是他們渴望落實的制度,於是動能與日俱增,立法的變革即將展開,陳舊僵固、朝九晚五的週休二日模式也即將被破除。
我看得到全球各地蠢蠢欲動,因為企業與政府最高層級的思維開始改變。當我想提醒自己週休三日的真正含意,我會想著第一次去學校接小孩的爸爸,想著省下大筆托育費用又有更多時間陪伴兒子的單親媽媽,想著決定生小孩的年輕夫妻。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