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鄒錫凱指著患者因為頸椎半脫位,頸椎骨壓迫到脊髓快斷了的驚悚畫面。曾雪蒨攝
AR不只可以玩遊戲,還可以救命!台中一名長相甜美、身材姣好的31歲女子,去年11月因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就醫,檢查後發現她頸椎骨頭嚴重脫位,壓迫到脊髓神經都快斷了,醫師緊急利用最新的AR實境3D立體導航設備,幫她進行複雜且困難的高位頸椎復位手術,成功幫患者「喬正」頸椎,不但恢復她昔日婀娜多姿的走路姿態,更避免脊髓損傷終身坐輪椅的悲劇。
患者脊髓遭半脫位的頸椎骨壓迫到看起來就像快斷了一樣。曾雪蒨攝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鄒錫凱指出,女子第一次進診間時令他印象深刻,「一個漂亮的女子走起路來,不是婀娜多,竟然搖搖晃晃宛如企鵝!」進行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更發現「患者頸椎核磁共振畫面相當驚悚,遭脫位頸椎壓迫的頸脊髓神經看起來就像快要斷掉一樣!」
鄒錫凱主任說,患者第一、第二頸椎半脫位、嚴重不穩,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都顯示頸脊髓因頸椎脫位遭到嚴重壓迫,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14年前在學校跟同學追逐玩樂時不慎頭頸部撞到牆壁,推論可能是當時重大衝撞時已造成頸椎移位,但因當時症狀輕微只有肩頸痠痛未進一步檢查,但14年來頸椎持續緩慢脫位,直到去年10月才因為四肢麻木無力,連走路都走不穩,到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這個大問題。
手術房內的醫師戴上最流行的AR擴增實境設備幫患者精準且安全進行手術。鄒錫凱醫師提供
中榮醫療團隊利用該院最新可在術中進行360度斷層掃描的混程手術室,去年12月採用3D導航與最新的AR擴增實境技術幫患者進行困難且複雜的脊椎高位手術,透過頸椎一道小傷口,成功的植入第一與第二頸椎骨釘,將第二頸椎不穩的骨頭往後進行復位使其不再壓迫脊髓,術後2天就下床、6天就出院,四肢麻木、乏力、步態不穩的狀況立即改善,今年2月回診時走路不再像企鵝,還恢復婀娜多姿的走路樣態,讓醫護人員都替她開心。
手術室結合3D立體導航與AR擴增實境設備,醫師可看到如螢幕中的立體影像安全執刀進行手術。鄒錫凱醫師提供
能夠成功完成這個高危險性的頸椎手術,鄒錫凱主任認為,除了醫師本身的執刀經驗外,手術室提供3D立體導航結合AR實境的影像設備,讓執刀醫師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清楚看到第一、第二頸椎骨骼結構以及與椎動脈、脊髓虛擬實境的相對位置,讓手術醫師有如擁有透視的超能力般,精準將螺釘鎖上頸椎正確位置,避免螺釘不慎打到椎動脈導致出血性腦中風甚至死亡、打到內側脊髓害患者當場四肢癱瘓的危機,是科技醫療的一大突破!
鄒錫凱主任說明高位脊椎問題雖不常見,但嚴重起來卻可能讓人癱瘓甚至死亡,不可輕忽。曾雪蒨攝
鄒錫凱主任指出,一般常見的脊椎問題都是第三到第七節因退化或姿勢不當造成的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問題,較少見的第一到第二頸椎出現問題,則大多是因為外傷、退化、風濕免疫疾病或腫瘤感染、先天結構異常等因素,這類嚴重高位頸椎患者不多,一年約3~4位,但因頸椎旁邊就是椎動脈與頸脊髓,嚴重患者步手術就會面臨癱瘓人生。
鄒錫凱醫師成功將AR設備導入高位頸椎手術,上個月受邀前往印尼亞太脊椎醫學會演說。鄒錫凱醫師提供
所以他前年11月就將AR設備導入高位頸椎手術,累計至今已幫4人成功且安全完成手術,年紀從31~90歲老奶奶,他並因該項技術,今年3月獲邀前往印尼峇里島「亞太頸椎醫學會」中演說,分享AR治療高位頸椎手術經驗,希望讓更多受到高位頸椎疾病困擾患者都能獲得治療。
鄒錫凱主任提醒,頸椎受傷初期只會出現頭痛、暈眩、肩頸痠痛等症狀,如果一直有上述困擾卻找不出病因,建議找有經驗的神經外科或骨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輕症可以藥物保守治療,但須避免長時間低頭防止加速惡化,但如出現四肢麻木、無力等神經症狀就應盡速治療,否則恐有癱瘓甚至呼吸衰竭的風險,切勿輕忽。
AR擴增實境設備可將頸椎骨、椎動脈與脊髓的虛擬位置投射在頸椎手術部位上,協助醫師安全執刀。曾雪蒨攝
利用AR與3D立體導航成功且安全執入固定第一與第二頸椎的骨釘,讓患者免於四肢癱瘓。曾雪蒨攝
鄒錫凱醫師認為AR等新科技投入醫療可讓手術更精準安全,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曾雪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