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評論家焦元溥分享,欣賞古典音樂是一種很自然的喜歡,他建議大家,敞開心懷、單純地聆聽,好好地享受音樂,沉浸其中,也許你會聽出自己獨特的味道。
「古典音樂的迷人,我可以用很多形容詞來述說它的美,但分析到最後,都無法有一個完美的解答」,這是音樂評論家焦元溥對古典音樂的註解,音樂是他的最愛,寧願放棄外交、法律的專業,一頭栽進古典音樂的世界裡,探尋其中的奧秘。
四歲時學鋼琴,所彈奏的曲子都無法讓他著迷,一聽到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就沉醉在其中,但為何是這一首曲子,自己也說不上來。
古典音樂豐富深邃 人類歷史文化寶藏
他說,爵士音樂一百多年,流行音樂不到一百年,古典音樂可以聽的範疇,最起碼三百年,再往前推的文藝復興時期,加起來有六百年,有太多東西在裡頭,是歷史的無盡藏也。
「古典音樂有其豐富性」,焦元溥說,一個來自於作曲的技術,和聲、對位、精巧的組織,就像流行音樂,有很好的編曲,增加樂曲的富饒性,另一個是演出者賦予它的靈魂深度,特別是一百多年來錄音練室的興起,累積很多音樂紀錄,讓後來者追隨探究。
比方說,貝多芬的交響曲,二百多年來有各式各樣的研究傳承,老師、學生、演奏者各有不同的觀點,當你聆聽或彈奏時,千千百百代的靈魂都在你身上,你可以說這個老師的論點如何、這位鋼琴家處理的細節怎樣,但到最後,「你要一個人獨自面對它,這是你一個人的戰鬥」。
這豐富更來自於作品本身所能承受的共通性,貝多芬的時代有很多作曲家,但為何只有貝多芬流傳下來?巴哈在他的時代並不受歡迎,三百年後,卻深深打動了你,你會驚訝,同一個樂譜,竟可以引發這麼多不同的想法,而這豐富深邃,更讓你樂在其中。
用直覺的方式去聆聽
焦元溥說,欣賞古典音樂是一種很自然的喜歡,不用盲從一定要跟隨,假設你聽了半天,還是不喜歡,那就算了,世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追求,電影、繪畫、舞蹈、戲劇、文學等,一定有你喜歡的藝術形式。
「聆聽的時候,用直覺的方式去聽」,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聆聽觀點,以建築來比喻,一般人只看到外觀,如果是室內設計師,看到的是空間分布、細部建材、動線規劃,如果是建築師,觀察的角度可能是受力平衡、管線設計、重量分配等,同樣一件物品,你擁有的知識越多,越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事實上,你沒有這些建築知識,仍然可以欣賞建築,你不會做菜,也不會妨礙你吃這一道菜,同樣的,不熟悉古典音樂的背景知識,你還是可以好好地享受音樂,並沉浸在其中。
聆聽一首曲子沒有感動沒關係,可能是這首曲子跟你不投緣,或演奏的方式和你不對味。評論有其客觀依據,欣賞卻是很主觀的,到美術館看畫展,評審一致認為大廳這一張最優美,但我就是喜歡角落這一張,有何不可?
比較有趣的是,一首歌曲為何能打動人,到現在仍是個謎,幸好它是一個謎,如果不是一個謎,AI就可以破解,寫出動人的歌曲。琶音沒什麼了不起,在莫札特的手中,就變得非常的好聽。貝多芬只用六個音,寫出全世界傳唱的歡樂頌,這是一個沒有難度的樂譜,但就是因為沒有難度,才能證明貝多芬的厲害。
演奏者的挑戰 跟當代觀眾溝通
四百年前的《哈姆雷特》,有一個導演把它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境下演出,激起很大的共鳴,「同樣一個劇本,我如何放在我的時代跟我的觀眾溝通?」時至今日,很少人會直接看樂譜,心中就響起音樂,必須透過演奏者跟聽眾交流,一首曲子的呈現,演奏者詮釋的功夫就變得非常重要。
對於演奏者來說,一個作曲家是一個語彙,貝多芬是一個語彙,蕭邦是一個語彙,柴可夫斯基也是一個語彙,活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掌握這些語彙,演奏給二十一世紀的人聽,這是演奏者的一個挑戰。
譬如說,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表現出悲憤的情感,演奏者如何把自己的悲憤,透過貝多芬的語言說給觀眾聽,「情感是共通的」,貝多芬的樂曲可以跟當時代的人們交流,在二百年後的今天,還是可以跟這時代的人們交流。
然而,一首曲子經過二百多年的詮釋,可能有很多的邊界被打破,但還是有一個範圍在,小部分的破壞,可能很有趣,大程度的破壞,誇張到不像貝多芬,大家聽不懂,就是一個失敗的演奏,至於破壞到什麼程度才好,要看演奏者拿捏功力,巧妙各自不同。
雙重調性 表現音樂的戲劇性
文學家藉由文字寫下詩詞篇章,作曲家則善用音符和節奏寫出動人的曲子,大家熟悉的音階「Do-Re-Mi-Fa-Sol-La-Si-Do」改一點節奏,就變成膾炙人口的聖誕歌曲傳唱至今。C大調Do-Mi-So再簡單不過了,莫札特隨手拈來,譜出《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的優美樂章,如果這些元素交到你手中,你能夠寫出像莫札特一樣,全世界為之瘋狂的曲子嗎?
焦元溥很喜歡拉威爾的作品,以《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第二章》為例,拉威爾用美國藍調風格作曲,實驗雙重調性,他看到樂譜很驚訝,鋼琴和小提琴竟然在不同調上,鋼琴節奏錯落參差,藍調在旋律中扭來扭去,一開始很有趣,走到最後撞擊很大。好像一個男人有兩個情人,旋律代表這男人,情人A在這個調、情人B在這個調,最後東窗事發,三個人激烈的爭吵,心碎落一地。
拉威爾用雙重調性,表現音樂的戲劇性,利用聲音的色彩作變化,讓節奏有推進力,別人來寫可能很無聊,拉威爾來寫就變成世界名曲,焦元溥強調,這是他的分析、他的感受,其他的聽者可能有不同的詮釋,這就是古典音樂豐富奧妙的地方。
▲(圖由焦元溥提供)
從單純的喜歡開始
當記者問到,對於想要進入古典音樂充實心靈的朋友,有什麼建議?焦元溥一反常態說,先把「充實心靈」的字眼拿掉,覺得好玩、喜歡就好,不需要充實心靈,從單純的喜歡開始,就好像愛上一個人,在不知道背景,也無所求的情況下,這愛是最純粹的。
「喜歡」本身就是美好,有些人喜歡聽貝多芬的《田園》,有些人喜歡韋瓦第的《四季》,或是巴哈的《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人終其一生要找到喜歡的事物,真的很不容易,很恭喜你們能「相遇」,先珍惜這緣分,再往下找找,說不定你也喜歡德佛扎克的《聖母悼歌》,或是《榮耀頌》等宗教音樂。
敞開心懷 與心之所樂「相遇」
就算你只喜歡韋瓦第的《四季》,那也很好,市面上《四季》版本有上百種,小提琴版、鼓樂版、長笛版、手工琴版等等,等待你去發掘,茫茫樂海,「相遇」就是一個奇蹟,沒有背景知識又何妨,很高興你找到你的快樂。
聆聽的時候,用很單純的心去聽,不要想說我要聽出什麼人生哲理,作曲家在作曲時,可能都沒想那麼多,硬要在其中挑出東西,十之八九會失望。
焦元溥訪問過很多鋼琴家,據鋼琴家轉述,每每都以為作曲家會說出什麼想法、故事內涵,其實不然,作曲家是很實際的,「這邊彈大聲一點,那邊踏板少一點」,表達得越清楚,聽眾越能感受曲子如何進行,這樣就夠了,至於聽眾要怎麼想,是聽眾的事情。因此,敞開心懷、單純地聆聽,說不定你會聽出自己獨特的味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