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林清坤/綜合報導
一般中古屋的買賣,買方通常會透過「房屋仲介」,或是私底下直接跟屋主做買賣。不過有一名網友指出,他看上一筆心儀中古屋物件,跟賣方細談之後卻發現,賣方竟為建設公司,令他感到相當訝異!
原PO於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 A你的Q》發文,他表示近日看中一間25年中古屋,而細談後得知賣方非個人賣家而是建設公司,苦惱詢問,「請問這樣買了會有什麼問題嗎?為什麼已經是25年的房子,名字還是建設公司的?」
貼文曝光後,不少人認為此情況並無太大問題,但原PO務必先「調謄本」查詢該物件交易紀錄,才能保障自身權益,「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人跟建商買新房子,舊的房子給建商賣」、「可能建商自己很喜歡,原本想要留下退休住,或是留給自己的孩子」、「很多人買了都是掛公司名字的,放心吧,有代書、有履保的話就沒問題」、「登記謄本上有移轉次數的登記,只要是第一手,就不需要去懷疑太多」。
還有內行人分析,若查詢謄本結果發現,該物件已持有很久即有可能為建商保留戶,「建商保留戶,用公司名義持有稅比較輕」、「持有很久為建商保留戶,剛買則較可能為投資」。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指出,保留戶最初價碼不如預期,建商暫時不交易避免影響銷售行情,如今隨著房市復甦,再次出售很常見,主要就是為了出清餘屋,除了看好房市前景,有些物件的增值空間較少,例如區域缺乏建設題材,同樣也會趁著買氣回升端上市場,銷售好壞無一定標準,例如北市仁愛路知名豪宅「帝寶」保留戶,曾經就以高於社區行情開價,同樣吸引富豪搶進,房子條件和話題性才是能否脫手的關鍵。
建物謄本分為第一類和第二類謄本,兩者內容大致相同,差別在於第一類謄本僅限屋主或屋主委託的代理人申辦,第二類謄本則沒有身分限制,任何人都可申請調閱,且第二類謄本會隱匿屋主的統一編號、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謄本內容大致分為標示部、所有權部、他項權利部3大部分。
而建物所有權部內包含登記次序、登記日期和以何種原因辦理登記、所有權人及住址、所有權人基本資料(二類謄本會隱匿屋主的統一編號、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權力範圍(所有權人擁有該筆土地的範圍)、當期申報地價等其他資訊。
其中「登記次序」可看出房屋是第幾次轉手,而「原因發生日期」是屋主的買進時間,這可推算屋主持有的時間,如果持有時間很短即急欲出售,可探訪其原因;或是推敲是否剛好過了2年的奢侈稅閉鎖期要脫售,在屋主免繳奢侈稅的情況下,也許價錢更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