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九月核心CPI爆表創四十年新高後,美元指數反倒利多不漲,拉回到111.77低點,看似可能進一步下探,於是資金重新擁抱風險資產,道瓊指數與那斯達克指數雙雙反彈站上二十日均線,但費城半導體指數就沒那麼幸運,還被壓在十日均線之下,情況跟台股類似,在仔細比對國際股市發現,恆生指數也同樣弱勢,受制於十日均線,同屬本波最弱勢的三個市場指數,恰巧有個共通點─受困於「一國兩制」的干擾。
外資持續賣台股
在中共二十大會議期間,台股與港股的反彈落後於國際股市,股民用腳選擇「潤學」,恆生指數重返1997/8/7的16820高點,那麼台股呢?重返「九二共識」的3588點嗎?聽起來很危言聳聽,但是身處在美中兩強的地緣政治角力最前端的台灣,外資今年已經賣超台股累積達1.3041億元台幣,而且在聯準會繼續升息,台幣維持貶值,半導體庫存至少調整到明年第二季,外資恐怕持續站在賣方。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開幕日演講中,共十七次提到「鬥爭」,是第二高頻詞,也是鮮少有外媒對此評論,在馬克思的辯證法,「矛盾」可以通過改變社會世界的「鬥爭」來解決。從這個角度來看美中的矛盾關係,便可得知,接下來便是鬥爭,而且是採取主動權。
預期未來盈利下調比例增多
雖然目前並不知道中共未來會出什麼招,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還會持續很久,是的,絕不是華爾街推測的明年三月兩會之後鬆綁,也不會是六月看著經濟快不行而鬆綁,而是趁著美國聯準會打擊高通膨、期待經濟軟著陸之際,緊縮中國消費力,不見美國經濟硬著陸不罷休。
於是可以看到華爾街投行對於明年的美國經濟展望大多保守,10月18日高盛CEO David Solomon表示:「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大,這可能會使投資和商業決策變得更加困難,現在是時候保持謹慎了。」
美國銀行10月17日最新報告認為當前美國經濟的疲軟已經波及到了半導體和消費品公司,在已發布財報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只有42%的公司報告營收和利潤兩項重要指標均高於預期,該比例創下2020年第一季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也低於財報季第一周47%的歷史平均水準,預期未來盈利下調的公司占比逐漸增多,這通常是對美股未來表現的預警。
美中都將面對內部民怨壓力
距離11月8日的美國期中選舉還剩下三周左右,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CBS News)與YouGov民調機構日前民調發現,65%選民認為經濟惡化,68%選民認為拜登政府應更努力對抗通膨。
拜登在競選活動的重點放在美國強勁的就業成長上,試圖分散民眾對美國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膨以及內需走弱的注意力。但是使用十三個宏觀經濟和金融指標,來預測在一個月到兩年時間內出現衰退的可能性的Anna Wong和Eliza Winger的衰退概率模型在10月17日預測顯示,美國經濟在截至2023年10月的一年發生衰退的概率達到了100%,大幅高於上一次更新時的65%。
根據美聯社民調,自上次期中選舉後,選民對美國和民權更感悲觀;70%選民不滿美國發展方向,遠高於2018年10月58%的數據。如果輸掉期中選舉的拜登vs.動態清零失敗的習近平,雙方都將面對內部壓力,很有可能選擇對外強硬來轉移民怨,這時的台灣就成為壓力鍋。距離11月26日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只剩一個月,如果用GDP的角度,執政黨應該會勝選,但是如果用股市來給經濟打成績,相信結果一定大不同。
國安基金以時間換取空間
10月19日加權指數收12976.76點,從七月國安基金進場至10月18日止,跌幅約5.92%,根據國安基金的聲明稿:「今年度迄今,費半及那斯達克跌幅達43.95%及31.76%,台股跌幅亦達27.96%。國安基金積極穩定股市,台股跌幅已縮小。」很明顯的,國安基金採取以拖待變的以時間換取空間策略,也就是股市軟著陸,當然這對整體經濟來說是最佳選擇,但對股民來說,存量盤的博弈結果往往就是脫層皮,還不如躺平。熊市裡最佳的策略就是「少做少賠,不做不賠」。
從八月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訪台,加權指數從8月17日的15475高點拉回到10月19日為止,共下跌-2499點(-16.14%),如果從五月底MSCI調高台股權重的16811高點算起,共下跌-3835點(-22.81%),簡直是2015年夏天人民幣大貶拖累加權指數大跌-22%的復刻版。
台股遲遲未見觸底訊號
但問題是,2015年8月的7203低點爆出1460.88億元斷頭停損大量,後來展開V型反轉,先破後立,可是這次同樣下跌超過四個月、-22%跌幅,但就是不見低位的斷頭大量,當然國安基金護盤是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場內股民經過多年實戰磨練,耐力更進化,不輕易被洗出場,這點才是今年加權指數連跌四季、-28.77%跌幅,卻遲遲不見觸底訊號。
站在技術面的角度,年KD指標的高位死亡交叉大概不容易改變,因此從1986年以來的加權指數在年K線圖向來只出現一年大長黑K,從來沒有連續兩根大長黑K,所以明年就是關鍵,一旦慣性改變,在長線的波浪定位上必然暗示著重要的修正級數出現,這點等到已成既定事實再說,因為這跟高通膨、聯準會升息、動態清零之間的相互連鎖效應有關。
根據上個月公布的聯準會點陣圖預測,以及此後聯準會官員公開發表的言論,可知聯準會預計到明年初需要將政策利率從目前的3%-3.25%提高到4.5%-5%。在疫情爆發前被視為鴿派的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卡什卡利10月18日表示:「如果基礎通膨不停止上升,聯準會可能需要將基準利率提高到4.75%以上。」同時他強調「這數據是建立在基礎通膨趨於平穩的基礎上的,如果這種情況不發生,那麼不知道如何才能停止。」
通膨打擊戰轉折點明年三月
比較特別的是,卡什卡利認為通膨壓力主要不是由勞動力市場吃緊推動的,而是來自供應鏈、能源和大宗商品。拜登計畫繼續出售尚未釋出的一千五百桶戰備儲油(SPR),藉以壓低油價,另外美國政府也與石油產業展開磋商,討論自2023年財年(2022/10/1)起藉由國會強制銷售計畫,額外再出售二千六百萬桶戰備儲油。
基於CPI的比較基期,這場通膨打擊戰的轉折點在明年的三月,如果之後的CPI沒有降到4%的話,那麼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聯準會把利率拉升到5%以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