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契機開啟你對視覺特效的興趣?」
林資育擁有澳門大學傳播學士學位,然而傳播是一個廣泛的專業範疇,視覺特效是一個相對專精的領域,畢業後選擇往視效產業發展的傳院學生更是少數,因此我相當好奇他的初衷。
「大三的時候修了一堂3D建模課,對視覺特效有了初步的認識,也開始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
林資育畢業後即到紐約繼續攻讀視覺特效,美國重視實務學習的教育模式,讓他在畢業前就有機會接觸業界的特效師與藝術家,迅速累積製作經驗與作品。
複雜的事情 細緻地做
「開槍是電影中常見的場景,也是最常使用的特效,對於剛入行的特效師,是最基本的練習,」林資育說著展示出他的作品,按下扣板機之後產生火焰,
「火焰做為一種光源,如何與其周圍環境光線呼應,為電影視覺增加更多光彩,這個部分也是透過視覺特效來呈現。」
「基本上我們都不是以一秒來切割畫面,而是1/24秒、1/24秒,」觀影者看來短短幾秒鐘的畫面,對於特效師來說卻是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物件與動作組成,從人物、場景到光線,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每一個細節都錙銖必較。
在追求「化繁為簡」的時代,特效師的工作似乎有些反其道而行,一部作品細化再細化,「化簡為繁」,越複雜就必須越細膩。
他曾經用五個月時間與教授一起研究爆頭畫面,從人物出場,頭顱爆破然後濺血,不到十秒的畫面,要如何表現出張力,都由教授親自進行藝術指導。
特效迷人之處 在於說一個更好的故事
「我們都想要說一個更好的故事,」林資育說這正是視覺特效令他著迷的地方,隨著電影技術發展,特效的使用日益普及,讓導演、編劇說故事的能力更加寬闊,再怎麼天馬行空、超現實的奇幻故事都能透過視覺特效呈現在大銀幕。
不過林資育坦言,想在紐約打滾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除了得時不時面對隱微的種族歧視、難以言說的異鄉感之外,還必須在這顆大蘋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解釋,特效是一個很龐大的產業,光就一部3D動畫片就需要由多人分工操刀,每個人各司其職,對作品自然有不同的詮釋與想法,「這時要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溝通就成為重要的關鍵,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很重要。」
另外,他也提到新興科技的應用技術推陳出新,做為一名特效師,必須掌握不同軟體的應用,同時還得學習程式語言來提升操作效率。
「學習總是挫折的,」林資育笑著說,「不過如果能在這些複雜的事物中找出脈絡,就能跳躍式成長。」
原住民、客家美學融入動畫設計
正要問他畢業後的規劃,林資育就先向我展示了他尚未公開的畢業製作,興致沖沖地分享他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男孩不想寫數學作業,沉浸在自己的異想世界中,本來差點挨媽媽一頓罵,沒想到媽媽也一同栽進了他的想像空間,「媽媽的服裝上有數學符號,概念是取自噶瑪蘭族的傳統服飾,另外,媽媽的鞋子上有客家圖騰設計,我希望在我的作品融入一些台灣元素,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文化。」
靠著經驗的積累與細膩的作品呈現,林資育代表自己的學校,獲得英國影藝學院北美獎學金的提名,無疑成為他創作過程中最有力的鼓舞。
台灣傑出團隊輩出 特效產業卻面臨人才荒
採訪尾聲,我們聊到台灣特效產業的發展近況,林資育認為近幾年台灣有越來越多出色的特效團隊,操刀的作品都讓人大為驚艷,他舉例像是為星宇航空製作飛航安全影片《星宇航空星探者》的團隊夢想動畫、電影《月老》的罡風創意映像,皆是獲獎無數的視覺特效團隊,可見台灣特效產業乃至影視產業的專業仍具國際級水準。
不過林資育認為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在特效這一個領域沒有健全的教育制度能培育更多的人才挹注到產業中,「沒有好的人才,整體視效產業就不可能壯大,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要發展這一塊就會有所侷限。」他建議同樣想往視覺特效領域發展的學生,可以把握台灣本土視效公司開放的實習機會累積經驗與作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動畫、特效產業一定會有更多元、無限制的可能性,」林資育看好特效產業的前景,但做為一名觀影者,我想說的是,我們更期待像他一樣的人才,憑著專業與創意為我們訴說更多精彩的故事,讓影像或是電影的脈搏繼續跳動。
▲林資育於澳門大學就讀時期參與學生製作。
▲林資育從零打造畢業製作中的人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