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格言可信嗎?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2-08-17 18:00

巴菲特、彼得.林區等大師很早就透露致富關鍵,但為什麼贏者寡、輸者眾呢?難道真的都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大家只看得到成功者存在,卻看不到失敗者嗎?

賺錢方法人人有一套,但賠錢的方式就那麼幾個。《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作者吉姆.保羅表示,在市場上賠錢的原因有兩個,二者必居其一:一、分析有錯誤;二、應用上犯錯。正如許多專家所揭示,並沒有哪個分析方法確定必然賺錢。

因此,他認為,要從諸多分析方法中找到最好的那一個,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因此不管我們採用什麼分析方法,應該仔細研究的是要怎麼去應用,或者說是找出應用失敗的原因。

儘管做出正確的分析、準確的預測,而且也得到可以獲利的建議,很多人照樣是賠錢收場。儘管你訂閱的投資顧問服務有很好的獲利紀錄,為什麼你明明照著做卻也無法得到那麼好的績效呢?這是因為其中有某些心理因素,讓你沒辦法依照建議來應用那些分析。

那些心理因素,可以歸類為二:一、病理上的心理障礙和疾病,需要專業醫師的幫助;或者,二、人人都有的心理扭曲,儘管大家基本上都是心理健全。現在我們感興趣的是後者。

投資格言可信嗎?

對於那種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有許多警句格言似乎可供參考,不過它們往往太過模糊,難以實際應用。但很多人隨口引用這些話,就好像其中真的包含什麼不證自明的真理。大家不加思索地一再引用之後,所謂的名言警句,也像是陳腔濫調一樣。

而且,說起來容易,實際上要應用卻很困難。重複引用這些格言是沒有用的,嘴巴上說說並不會讓其中蘊涵的信念或原理發揮效果。比方說:「不要討論倉位,因為專家不會這麼做。」你就算照著做,也不會因此就成為一位專家。你必須先了解其中蘊涵的法則,才能受益於那些格言警句。專家不討論自己的倉位,是因為他們都曉得一開始是在什麼狀況下才會討論倉位,也知道這麼做會造成什麼危險。格言警句都是以簡潔的形式表達出某些基本原則或行為準則,要記住、重複這些老生常談很容易,但難的是真正把握住其中精髓。

例如,在交易場上經常引用的格言:「儘早砍掉虧損。」聽起來很棒啊,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只要出現虧損,就該把交易倉位處理掉嗎?所謂「虧損」的構成條件為何?虧損又該如何定義?任何投資或交易倉位,在某些時候都可能出現虧損,你怎麼知道這是個必須儘快處理掉的「虧損」,因為價位不會再回來,倉位不可能賺錢?

或者,我們也聽說:「不要跟隨群眾,要逆向而行。」那麼,群眾在市場上到底持有什麼倉位,你又怎麼知道呢?所謂的「大眾意見」,又要以誰為準?要怎麼判斷大眾的動向,是看成交量或未平倉量,還是賣權/買權比?賣權相對買權溢價?消費者信心?零股拋空數量?或者投資顧問的多空指數和意見調查?況且,跟大家唱反調也未必見效,有時候「跟群眾對作」,只會讓你慘遭淘汰出局。

還有一句也是歷史悠久的金句:「不要因為希望或恐懼而做交易,也不要做出情緒性的決策。」這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各位在本書稍後就會知道,對市場參與者而言,情緒反應(特別是希望和恐懼)會帶來許多矛盾狀況。

造成虧損的心理因素

這本書不是要教各位怎麼面對自己的恐懼,或怎麼「感知你的情緒和感受」。各位在參與市場和內在心理需求之間是否有所落差,本書也不會試著幫助調解。我不會提供一系列測試給各位,讓你明白自身的心理狀況或內在衝突。我也不會提供什麼測試,讓你決定自己是否應該進市場做買賣。我不是個心理學家,我也不打算假裝自己是。但我不必是個心理學家也知道,在一開始做交易時,要是讓「自我意識」過度涉入,把市場跟個人混為一談,那麼這些心理因素很可能就會造成虧損。探究造成原因,是預防的第一步。如果我們知道市場倉位是如何主觀化(也就是自我意識滲透其中),我們就能想辦法防止,也能預防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

本書有些想法聽起來也許模稜兩可,這些混亂語義要為思考上的困惑負起大部分責任,而這些困惑最後將導致心理因素的虧損。要釐清那樣的混亂,就是用詞、用語必須清晰、精確。現在,我們就先給「心理」下個定義,看看我們在討論市場時,該如何應用這個詞彙。

根據《美國傳統英語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psychology」意指:心理過程的研究;行為特徵;個人或群體的情感狀況。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我們會從不同類型的虧損角度,探討這三項定義。因此本書第二部,就是要探討在市場上賠錢的心理過程、行為特徵和情緒反應。

1.心理過程

第六章將說明市場倉位,尤其是在虧損時,滲入自我意識的過程;揭示外部的客觀虧損,及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主觀虧損之差異;接著,檢視個人心理因素導致內在虧損的過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最後只能接受的心理過程。大多數人會把虧損與「錯誤」等而視之,因而使得原本客觀的外部虧損被個人意識所內化。然後,他們開始體驗到「內在虧損五階段」(Five Stages of  Internal Loss),而在這些階段中,虧損也逐漸擴大。最後,本章要區分個別事件(如比賽)和連續過程(如市場)的虧損,唯有後者才會出現五階段演化。

2.行為特徵

第七章討論市場倉位自我意識化最常見的方式,並介紹五種市場參與者的類型:投資人、交易員、投機客、簽賭者和十足的賭徒。這五種類型的差別不在於他們從事的活動,而是根據行為特徵的表現。換句話說,同樣都是買股票,但有的是投資,有的卻不是,就好比玩牌不一定就是在賭博。本章還會表明,從行為特徵和持續進行風險活動來看,市場虧損大都源自簽賭者和賭徒。

3.個人或群體情緒

第八章指出,情緒就是情緒,既不好也不壞。情緒本身是無法避免的,但情緒化可以、也應該避免。情緒化是根據情感起伏來做決策,而最容易做出情緒化決策的,就是群眾。本章說明,從行動中可看出群眾即是情緒的縮影,但我們不是要從常見的民意對立或市場失控的角度來看,而是針對群體影響單獨個體的過程。個人在群體中,並非只是數量上的意義,而是會展現出各種相應的行為。我們也會檢視個人受群眾心理影響的兩種模式。

本文來自今周文化出版《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