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 早期診斷攝護腺癌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1-11-04 07:2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5位,死亡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7位,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成大醫院泌尿部吳冠諭醫師指出,如何早期診斷攝護腺癌,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成為現今醫學的一項挑戰。

成大醫院近年採用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以大幅減少侵入性切片,同時提高切片的準確度,達到早期診斷攝護腺癌的目標。

吳冠諭醫師說明,傳統攝護腺癌的檢測,依賴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上升和肛門指診異常,但仍需切片取得攝護腺組織才能確診。然而,攝護腺特異抗原會上升並非只是攝護腺癌才有的情形,也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發炎、解尿不乾淨等;而傳統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是相當安全的,但仍可能產生發燒、血尿、血精、血便、排尿不順等情形。

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已被證實是比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更準確的診斷工具,具有非常好的檢測效度,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透過血液檢測計算PSA、游離型PSA及PSA前驅產物proPSA,可達更精準診斷率。

吳醫師指出,傳統上PSA若高於4就算異常,會建議做攝護腺切片檢測,但PSA 4~10切片結果為癌症的比率僅20~30%,PHI則可以降低一半以上不必要的切片。

至於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是目前公認影像檢測上最具準確性的方式,比超音波精密許多;在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影像檢測攝護腺有腫瘤細胞並定位後,為避免過程中身體移動影響精準定位,採全身麻醉進行切片。

吳冠諭醫師強調,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來臨,必須超前部署,針對個人進行個體化評估,透過血液及影像檢測,找出最適合的檢測及治療方式,才能守護好民眾的健康,也是成大醫院泌尿部持續努力的方向。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