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體質好發汗皰疹 烤、炸、辣、酒不要碰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1-11-02 07:00

39歲的張小姐是一位動物保育照護員,因長期配戴乳膠手套及雙手反覆清洗與消毒,而長出如小水泡的疹子且搔癢難耐,搔抓破裂後會消失,但皮膚會變乾、脫皮,經過皮膚科醫師診斷為汗皰疹,塗抹類固醇藥膏症狀會緩解,但兩個月來還是反覆發作,因而求診中醫。

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周怡貝醫師治療三個月,脫皮、癢的症狀已得到緩解,汗皰疹也無發作。

周怡貝醫師表示,張小姐就診時,部分患部屬於慢性期的乾裂狀態,也有剛破裂完的水泡痂疹,劇烈搔癢仍頻繁發作。經中醫四診辨證,發現張小姐因為工作環境濕熱,且需反覆洗手,加上胃腸功能稍不佳,而成濕熱內蘊體質,體內的熱與濕無法代謝排出,因而產生汗皰疹。

在急性發作期,周怡貝醫師選用清熱燥濕祛風的藥物,例如苦參、蒼朮、蟬蛻、牛蒡子、荊芥、防風等。

急性期過後,依照患者當時體內濕或熱的偏重,再選用調整脾胃的用藥。此外,在手掌比較乾燥、龜裂的部位,則搭配紫雲膏塗抹,滋潤並修復肌膚,促進傷口癒合。也建議張小姐工作時,可在乳膠手套內配戴一層薄棉手套,減低刺激。

治療兩週後,張小姐的搔癢程度已減緩;三個月後,不需塗抹類固醇藥膏,停服中藥,汗皰疹也沒有發作。

周怡貝醫師指出,汗皰疹與過敏體質有關,每當壓力過大、溫濕度變化劇烈,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常見手指手掌或腳底長出小水皰,水皰附近奇癢,破裂後容易發炎,形成濕疹性皮膚炎。中醫多從「濕熱」論治,急性期選用清熱化濕止癢的藥物,慢性期則是選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使脾胃可以吸收、代謝體內水分,減緩水分淤積皮膚表面形成汗皰疹。

汗皰疹的預防與保養,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減少碰觸任何可能會刺激皮膚的物品,也可適時使用護手霜、凡士林或是紫雲膏等來保濕滋潤患部。在急性發作時,飲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如烤、炸、辣或酒類,以免加重體內濕熱。

周醫師強調,汗皰疹也與情緒壓力有關,適度釋放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是預防汗皰疹的方法之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