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與嘉義縣府22日在布袋舉行漁電共生推動政策說明會/陳致愷翻攝
嘉義縣養殖魚塭面積有5955公頃,為響應能源轉型暨推動漁電共生政策,經濟部和嘉義縣府22日在布袋舉辦說明會,現場有200多位養殖漁民和公民團體與會,包括縣長翁章梁、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和農委會副主席陳添壽等人都到場向鄉親說明,經濟部並以簡報指出,經濟部以圖資套疊的科學證據篩選、在排除有生態疑慮地區後,嘉義縣先行分流出876公頃魚塭,列為設置漁電共生的先行區範圍,舉辦說明會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在地意見能獲得充分表達與討論。
會中養殖漁民和公民團體針對生計、權益與環保議題發言踴躍;有漁民以自身經驗力推漁電共生,也有漁民要求經濟部將未被列入先行區範圍的龍江里列入,希望能增加漁民穩定的收入。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推動漁電共生,可確保漁業生產、保障漁民權益及達環境共存共榮多贏局面;現行法規已修正簡化程序,有助漁電共生專區迅速提案,加速漁電共生示範及推展,增進漁民綠能多元收入來源。此外,漁電共生推動策略執行環社檢核,可排除爭議地區,有效確保生態展及減少環境衝擊,減輕地方負擔。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漁電共生加值的養殖產業,可因應氣候調節,透過適度遮蔽減少蒸發、減緩水體鹽化、優養化;寒害侵襲時,也能利用綠能設施快速搭建防風棚,並進一步改善養殖場域。
現場有漁民針對設置太陽能板是否會影響原有養殖漁業收成與產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長陳君如引用近年來全國前10大養殖物種模擬試驗數據指出,魚塭有無遮蔽對魚類有蝦類漁獲量無明顯差異,但文蛤養殖在秋季過後,有遮蔽物者成長較差,目前正研究培養當地適合藻種,計畫在秋季進行餌料補充,希望能提升文蛤的成長效率。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也提出先行區劃設不該躁進、建立監測檢舉機制、公告適合養殖物種及案場設計範例、建立承租養殖戶定型化契約及履約保證機制、建立在地創生及社區參與管道…等多項建議。
也有漁民認為,在環境議題前提下,在地需求與漁民生計應被列為優先因素,漁電共生應該以養殖環境為優先考量,沒了生計,說再多都沒用。尤其針對天災損害、光電業者易主、日後的廢材回收等契約內容,漁民應權益應獲得充分保障。
曾文生強調,綠能政策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才能成功,漁民最關心的約問題,中央會邀請內政部、農委會、光電業者和漁民充分溝通討論後,提出一份兼顧各方權益的公版契約。
針對公民團體的建議,翁章梁表示,有關政策面的議題,建議中央邀集公民團體就生態、環境檢核等問題進行討論;翁章梁也希望透過說明會讓漁民知道政府的新政策,尤其要確保在地意見的參與,在各界努力推動漁電共生過程中,相信中央一定會保障養殖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