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前後照片
臺北車站周邊地區因早期發展已趨飽和,混亂的交通車流及凌亂的建築物影響市容觀瞻,臺北市政府特制定「西區門戶計畫」,主要範圍東至中山北路,西至環河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計畫著重於延續舊城區紋理,呈現北門廣場及鐵道博物館,創造車站地區文化產業自明性,以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首都門戶意象。在這個上位計畫中,臺北市政府提出許多新穎且前瞻的構想,為處理如此龐大的公共議題,北市府各單位各司其職,都市發展局以北門廣場的重現做為西區門戶計畫的起點完成整體都市規劃,交通局依都發局提出的都市規劃,設計符合人本及車輛需求的道路路型,新建工程處則扮演計畫的實現者,具體完成設施項目包括「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站臺拆除暨路面復舊工程」、「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及「交6路型及市區公車站區改善工程」等。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對臺北市執行的第一道手術,就是新建工程處辦理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站臺拆除暨路面復舊工程」。施工期間從103年12月25日開始準備作業到同年12月27日路面復舊完成,僅僅3天新建工程處就完成拆除2座公車站臺(總長度約170公尺)及路面銑鋪工程,完工後(詳圖1)除了路面使用效率提升外,也象徵西區門戶計畫及北門改造的正式啟動。
柯文哲曾經表示:「『北門』是清代時期進入臺北城的重要門戶,更是目前臺北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門,但如今如此重要的歷史古蹟卻被高架橋所壓迫,而鐵路地下化後,忠孝高架橋可以功成身退,『拆除忠孝高架橋引道是改造西區門戶的關鍵第一步』」。為了改善北門周邊區域受忠孝橋引橋橋墩限制導致動線複雜、壓迫北門(承恩門)景觀視覺與都市天際線等問題,由新建工程處辦理「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其中忠孝橋引橋拆除部分在105年農曆春節6天連假期間,強力動員人力高達7,010人次及各式大型機具1,117輛次,以交通衝擊最小、最快速工程作業、同時確保環境保護和古蹟安全條件下,全工區約750公尺同步施工,並提前完工開放通車,奇快無比的效率堪稱全國公共工程典範,各大媒體亦爭相報導,承恩門終於可以完整地呈現在國人眼前,更儼然成為時下打卡新夯點。
另外為了加強市區公車轉運接駁功能及提供民眾更舒適的候車空間,臺北市政府規劃於原國光西站位置辦理「交6路型及市區公車站區改善工程」,工程內容係拆除國光客運西站與建置交6公車彎及公車站臺,整體工程於106年3月24日完工。自新站區啟用後,確實達到分散忠孝西路車流,降低大小車交織情形,且新站區造型上採簡約樹狀設計,加大候車亭量體、遮蔭設施,提高民眾候車的舒適度,並安裝太陽能蓄電池設備,提供4G智慧站牌顯示中英文公車站名、公車到站動態、日期、時間和天氣,還有感應悠遊卡查詢餘額、USB充電插座及無線上網等智慧服務。
為改善忠孝西路、中華路、延平南路及博愛路之9向路口,簡化行車動線,新建工程處自105年11月起著手進行「忠孝西路北門周邊路型改善工程」,並配合文化局拆遷歷史建物三井倉庫期程進行計畫道路之路型北拱施工,讓北門廣場不再被車流環繞孤立,另外還同時拓寬南陽街至公園路間之人行道以改善忠孝西路人行環境。本項工程業於106年7月18日完工,徹底簡化原先交錯複雜的道路型態,有效提升行車安全。另外工程完工後北門周邊騰出之廣場空間,更緊密連結鐵道博物館、北門(承恩門)、臺北郵局等3處古蹟,讓市民朋友除可享用巴士、鐵路、捷運、高鐵所構成的便捷交通路網外,也能從臺北車站悠閒漫步至北門廣場,享受文化古蹟洗禮。
最後是「忠孝東路1段(鎮江街至林森南路)公車站臺拆除工程」,因考量該路段前後公車站位均採路側設站,為改善行車動線及避免車流交織干擾,經與交通局研商確認後,新建工程處亦於106年11月19日以一個日夜完成公車站臺拆除並恢復平面道路通車,完工後不但完整串聯忠孝東路及忠孝西路路型,也象徵著西區門戶計畫初步的成果目標已完美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