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失智症(Dementia)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推估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接近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106年7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19萬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58萬人,佔18.36%;失智症人口有25萬人,佔7.94%(包括極輕度失智症約10萬人,佔3.22%,輕度以上失智症有約15萬人,佔4.72%)。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張尚智說,失智症它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亦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化過程,而是退化性疾病,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的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行為、個性的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造成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只是固執行為,認為人老了都是這樣,使得前期常常容易被忽略,因此此時家屬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必須對失智症有著高度認知,才不會忽略失智症的早期病兆,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
張尚智表示,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退化性及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成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缺血,造成腦細胞死亡而智力減退。但病人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正確地診斷失智症的成因及類型,才能正確的選擇藥品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雖無藥品能治癒失智症,但卻能使用中醫藥物及針灸來輔助改善發病後的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態。
一篇系統回顧和整合分析截至2014年6月為止各種資料庫,其中針刺或針刺配合一種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的隨機對照實驗,發現針刺組對於改善簡式心智測量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分數的效果優於藥物組。
而臨床上常使用的穴位有:
1.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間的位置,改善患者認知能力障礙。
2.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協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3.神庭穴:位在頭部前額處,有安定神經、緩解情緒緊繃。
4.氣海穴: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1.5寸處為下氣海,與兩乳正中膻中穴為上氣海相對,能理氣寬胸,益氣培元。
5.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能調理脾胃,利氣降逆。
張尚智指出,現代藥理學亦證明中醫藥材亦能輔助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常見如:熟地、何首烏、枸杞子、山茱萸、石菖蒲能改善中樞神經膽鹼能神經系統和多種神經傳遞質,降低腦組織過氧化脂質;人參的有效成分「人參總皂苷」可增加腦血流量、減弱腦水腫超微結構損傷,對老年人智能有明顯改善作用;黃耆有對抗D-半乳糖導致腦老化、改善記憶力,能降血脂、抗多發性微血栓;川芎、赤芍、地龍有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流變性、抗脂質氧化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學部亦推出「智愛湯」即飲包以延緩病情的惡化:主要成分為西洋參、遠志、升麻、天麻、龍骨、鉤藤、益智仁等,有補氣醒腦開竅,安神鎮定的功能,可減少緩患者常有的妄想、焦慮、易怒、情緒緊張等症狀。 因中藥材有性味歸經、寒熱溫涼的不同,上述中藥材不一定適合每個患者,若有需要仍建議到醫院中醫科或中醫診所,由醫師評估體質病情後協助開藥,不宜自行去中藥房取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