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房市低迷不僅限於市場面的冷卻,更可能牽動地方政府的財政穩定。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協理陳孟筠指出,交易量下滑與價格走弱,將直接壓縮房屋稅、契稅、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等主要收入來源。
她提到,由於地方政府財源高度仰賴不動產相關稅收,一旦稅收減少,財政空間將被迫收縮,進而影響基礎建設與公共工程的推動。從道路改善、社區更新到公園整建、排水系統維護,均可能因經費不足而延宕。長此以往,區域發展將放緩,形塑出「房市冷卻→稅收減少→建設停滯→區域吸引力下降」的骨牌效應。

雖然部分區域及個別建商已出現困難跡象,但整體尚未進入全面危機;然而若國際經濟惡化或金融政策收緊力道加大,風險將迅速擴散,恐引發建商倒閉、工程停擺及建材價格急跌等連動效應。
因此陳孟筠建議,政府應透過稅制調整、資金監理及住宅政策,協助市場回歸供需平衡,穩定房市與地方財政。同時,建築與裝修業者應關注5大方向提前部署,強化財務體質與業務多元化,以在調整期中保持韌性,迎接下一波成長契機。
第1、「檢視訂單結構」:檢視業務是否過度集中於大型新案,並積極開拓交屋後的售後服務、維修與裝修市場,以維持穩定現金流。
第2、「強化資金管理」:嚴密追蹤現金流,預先建立緊急備用金,因應上游付款條件惡化或訂單延遲。
第3、「轉向穩定市場」:將業務重點逐步移向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公共建設、耐用家具與高質感裝修等相對穩定領域,降低對新建案景氣的依賴。
第4、「調整經營節奏」:應認知本波房市調整期可能延長,短期內恐難以出現快速反彈,需以中長期策略佈局。
第5、「監控市場指標」:持續追蹤「待售新案庫存水位」、「移轉成交量與推案量趨勢」以及「利率與房貸審核條件」三大變化。這些數據是觀察市場健康度與調整週期的重要風向球。
陳孟筠表示,房市的調整雖帶來壓力,但也是產業自我修正與升級的契機,唯有提早審視財務結構、優化營運重心,才能在市場盤整期中站穩腳步,為下一階段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