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崩壞」警訊難迴避?專家:泡沫破裂雖痛苦 也是必要修正

好房網/新聞中心 2025-11-06 16:43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去年九月央行祭出「外界稱為史上最嚴厲房市措施」的第七波信用管制,房市交易量大減,國內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近2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房市專家、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認為,從交易量暴跌、預售轉讓潮、建商讓利開賣,到民眾信心大幅下滑,房市「崩壞」的警訊已無可迴避;泡沫破裂雖會痛苦,不過台灣房市正在經歷一場必要的修正,這也是重新定義市場的契機。

這場結構性危機,不僅是景氣循環的自然修正,胡偉良說,也反映出台灣長期政策錯置、資金扭曲與供需失衡的系統性問題,台灣房市的政策失靈,根源在於政府一貫的「事後補救」思維。當房價暴漲時遲遲不介入,直到泡沫形成才開始打房,景氣反轉後又匆忙推出購屋補貼或青年貸款,試圖止血,這種「亡羊補牢」的模式,不僅錯過市場調節時機,也讓房市信心一次次被政策搖擺所破壞。

胡偉良認為,從房市「崩壞」的警訊已無可迴避,泡沫破裂雖痛苦,不過台灣房市正在經歷一場必要的修正。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管清智指出,央行不希望房價暴起,也不希望房價暴落,鼓勵首購與自用,確保房地產長線發展。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胡偉良表示,央行從2022年起連續升息,實施集中度管制以及銀行法72-2條款,確實壓抑了投資需求,但也讓開發案資金斷流、都更危老案融資困難;這些政策忽略了房地產的長週期特性,一個都更案動輒5至8年,若資金鏈中斷,不僅建商倒閉,連整個居住更新計畫都會陷入停擺。短期的信貸緊縮與房貸限縮,固然能讓價格修正,但若沒有長期供給側改革,最終仍難逃房市反覆震盪的命運。

胡偉良指出,房地產市場融資的隱憂金融機構受到集中度管制,不敢再大額曝險房地產;加上建築成本飆升與資金收緊,造成許多都更案卡在「開工難、動工難、完工更難」的惡性循環;若政府不儘快鬆綁合理融資機制,接下來可能出現大量建案延宕、停擺甚至「爛尾潮」。

台灣房市的結構性矛盾在於土地極度集中、人口過度擁擠、建築老化嚴重,雙北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過9,000人,但可供新建的素地卻逐年遞減。胡偉良說明,土地稀缺推升房價,而「一坪換一坪的迷失」又讓都更整合更困難;此外,政府長期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房價漲就打炒房、交易冷就救市,從未真正面對問題本質,也就是供給結構失衡;要讓房市回歸健康,須從源頭改善,簡化都更流程、放寬容積獎勵、建立區段徵收與公辦都更並行制度。

另外,胡偉良也點出國內包括稅制、營建成本上升、資金氾濫...等關鍵問題,他認為,國內房市正在經歷一場必要的修正,房市泡沫破裂雖然帶來痛苦,但也是重新定義市場的契機,當投資導向轉為居住導向、當炒作思維讓位於品質與安全,當政策可從事後反應走向前瞻規劃,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才有機會脫胎換骨。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