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世代的雙重壓力
對於35-64歲的夾心世代而言,生活壓力往往比年輕人或退休族群更沉重。他們一方面要承擔子女教育與生活開支,從幼兒托育到大學學費,再加上課後補習費、生活零用金…等等家庭支出幾乎被教育成本壓滿;另一方面隨者父母年紀漸長,健康與生活照護需求逐漸增加,包括醫療支出、長照安排以及日常生活協助,都需要花費大量心力與資金。除了基本的家庭支出外,高房價使得房貸與租金支出幾乎占據主要收入來源,能靈活運用的資金相對有限,使得夾心世代幾乎沒有喘息空間。
▌結構性因素阻礙退休
雖然夾心世代承擔沉重的生活壓力,但真正讓他們難以累積退休金的原因,更多來自於社會結構性因素,包括:
- 薪資停滯與購買力下降:許多家庭即使全職工作,也難以隨通貨膨脹調整收入,實質購買力下降,使扣除基本開銷後能使用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有限。
 - 高房價與長期房貸:通貨膨脹促使資產價格推升,進而使支付的貸款佔據大部分收入,使退休規劃被迫延後。
 - 上下世代家庭責任:子女教育成本持續增加,從幼兒托育、學費到補習費用,支出龐大且不可避免;同時父母照護的醫療與長照需求也可能提前出現,使原本應用於退休的資金被迫動用。因此也延伸出頂客族現象,許多人選擇不生或少生,以減輕未來財務與照護負擔。
 
即便有規律儲蓄的意願,也往往因收入不足、支出龐大與通膨影響,難以累積足夠退休金,進而被迫延長工作年限以支應未來生活所需。
▌小額投資累積退休金
面對高房價、通膨與上下世代責任,即使資金有限,還是可以透過小額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或ETF累積退休資產,長期建立退休基礎,避免薪資存銀行被通膨侵蝕;同時利用保險或退休理財工具分散風險,因應不確定性。其次可以透過技能提升或副業增加薪資與收入來源,提高可支配資金比例。善用政府補助、教育或托育資源,以及長照與醫療政策,也能減輕家庭負擔。
▌制度限制下的理財智慧
最重要的是,無法存下足夠退休金並非個人失敗,而是制度與生活成本造成的現實限制。這一代承擔雙重責任,辛苦支撐家庭,能在有限資源下找到方法、積極規劃,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
【閱讀更多文章請至:財富覺醒 世代大不同-理財周刊25周年慶專題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