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不敵通膨,成熟世代該如何守住財富?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11-04 11:30

對於65歲以上的熟齡世代來說,退休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錢夠不夠用」。多數人以為,只要把退休金存在銀行,就能安心度日,然而現實卻不如想像。隨著通膨侵蝕購買力、醫療與生活成本逐年上升,單純依賴存款的方式,往往讓退休金愈來愈薄,甚至不足以支撐長壽時代的財務需求。

錢存在銀行,退休金為何愈存愈薄?

許多熟齡族習慣將大部分資金放在銀行中,認為存錢是最保險的投資,且當年存款利率高,然而,如今金融環境早已大不相同,現階段銀行定存利率長期僅維持在1%左右。除此之外,最大的問體主因還是來自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每年約以2%~3%增長,當存款數字沒變,物價不斷攀升,導致實質購買力不斷下降。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漲價,二三十年前,一碗牛肉麵可能只要50元,如今卻要150元,相同的1,000元,在過去能支撐三餐數日,如今卻僅能應付幾餐。長期下來等於存得越多,實際價值卻越來越少。

年齡增長與醫療開銷,讓退休金壓力倍增

除了生活的基本開銷外,隨著進入65歲以上的成熟世代,醫療與照護需求逐漸攀升,退休金的支出壓力往往比想像中的更大。根據統計,台灣長者平均一生花在醫療費用上的金額往往超過數百萬元,尤其是慢性病治療、長照服務與藥物支出,屬於持續性且無法避免的開銷。

這些醫療與照護支出,對長者來說就像「隱形通膨」,在不知不覺中逐步侵蝕退休金。若再加上壽命延長,退休後動輒就是20~30年的生活期,往往讓人感嘆:活得越久,反而生活越困難。

退休後的財務守護  穩健規劃每一步

進入成熟世代後,生活重心已不再是賺取更多財富,而是如何守住身體健康與現有資產,確保生活品質與醫療照護的安全。退休生活重點應該先盤點現有財務狀況,清楚掌握現金存款、股債、房產及保險等資產,並評估每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醫療支出與其他不定支出,了解退休後的資金缺口。

守住財富的關鍵核心在於以低風險投資為主,透過分散投資降低單一風險,並保留足夠的流動性應急金,以應對突發醫療或長照支出。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退休族可將資金投入較穩健的理財工具,例如:ETF、定存、國債…等,對於有經驗的投資人也可以利用高股息股票來提高對抗通膨的策略。

然而,無論選擇哪一種投資方式,都應定期檢視資產配置,避免高槓桿操作,保持理財策略簡單且一致,同時適時調整以應對生活支出與市場變化,降低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這才是守住財富、降低風險、抵禦通膨的關鍵。

【閱讀更多文章請至:財富覺醒 世代大不同-理財周刊25周年慶專題系列
 

--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