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我在產業訪談與讀者對談中最深的體會,是「AI」已經不只是科技圈的話題,而是影響薪資結構、職涯階梯與企業資源配置的核心變數。它既能放大效率,也能壓縮價值。面對讀者最常問的兩個問題:「我會被取代嗎?」與「該怎麼佈局?」針對這兩方面,我的建議是跳脫情緒化的恐慌,從結構性來看:哪些環節的價值正在下滑?哪些能力的議價權正在上升?
▌第一層衝擊:可被模組化的工作流程。
財務初階核對、基礎行銷文案、客服回應、簡單資料彙整,這些流程過去仰賴人力,如今只需AI幾秒就能完成。資策會2024年的調查指出,台灣中大型企業導入智能自動化的比例三年內成長超過六成。這數字背後的意義,不是「科技普及」四個字,而是企業正在重新計算人力的邊際效益。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工作報告》也點出,有近四成職務內容將被重新定義,並非整個職位消失,而是工作內容被切割後重新定價。
生活中我們已能感受到,銀行櫃檯人員變少、自助客服機器變多;百貨行銷文宣,不再需要數十人團隊製稿,而是由少數人加AI生成與審核即可完成。
▌第二層壓力:薪資結構的「中段擠壓」。
在金融、專案管理與行銷領域,中階人才原本仰賴的「資訊彙整、初稿產出、格式化分析」,AI大幅降低了差異化。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只是把表格整理得整齊、報告寫得標準,那麼薪資天花板正快速下降。麥肯錫研究指出,這類常規工作在自動化後,單位產出成本可下降兩到三成,企業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槓桿空間。
▌第三層變化:新的溢價來源。
AI可以很快給答案,但「問對問題」成為稀缺。跨領域整合、決策判斷、敘事與影響力,才是企業願意付費留人的核心。舉例來說:行銷專案不再只是「寫文案」,而是能定義目標客群心理分層、設計多版本測試,最後判斷哪條轉換路徑最有效;財務分析師不再是「收集數據」,而是要設計假說、驗證路徑、模擬風險情境。這些「不可被取代的節點」才是自我議價籌碼。
▌至於,對於AI錯誤的姿態又有哪三種?
- 情緒排斥:拒用工具,等於自我邊緣化。
 - 表面模仿:只列出AI清單,卻不重寫流程。
 - 被動依賴:全盤交給模型,導致專業判斷力退化。
 
我的建議是「策略性內嵌」,簡言之就是不要把AI當外掛,而是重寫你的工作流程。例如內容編輯不再花時間收集新聞,而是用AI先蒐集,再把心力放在議題切角與觀點判斷;客服團隊不再只是回應,而是分析對話紀錄後優化服務策略。
▌本篇小結:
AI已經重塑「人力的計價方式」。你的議價權,取決於你在流程中「不可替代的節點」密度。下一篇,我會聚焦行動策略:如何把工具熟練轉化為職涯資產升級,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效率紅利。
【閱讀更多文章請至:財富覺醒 世代大不同-理財周刊25周年慶專題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