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教育部菁培計畫2025返國學員成果展記者會20週年大合照(教育部提供)
為建立藝術相關領域國際培訓交流機制,培養具國際水準的藝術與設計人才,教育部自94年度起辦理「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每年選送優秀學生到海外研習,並由教育部補助學雜費或培訓費及生活費等費用,迄今共選送445位學員。113年度間共有28位學員分別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丹麥、澳洲、日本、韓國等10國、23所海外頂尖設計學府及知名設計公司完成進修與實習返國,於10月22日至26日在臺北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4B館辦理成果展,分享海外研習成果。
圖說:教育部劉國偉政務次長致詞(教育部提供)
本次成果展適逢迎接第20屆學員返國,以「GENERATION 20」為主題,象徵計畫立下二十年的里程碑。展場視覺以「設計的軌跡」為概念,代表世代的設計浪潮透過一屆屆的菁培學員間承襲與傳承。會場共分為「時尚設計」、「數位動畫」、「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及「建築與景觀設計」5大組別展區,並特別設置「20年專區」,呈現早期學員的職涯成果,當中不乏任職於國內外知名公司擔任設計主管或自行創業者,也有人成為大專院校的年輕學者培育後進,他們返國後的作品橫跨教育、文化、藝文與活動設計等領域,已為我國文化領域備受肯定的設計能量,更凸顯計畫長久執行已見成效。
22日開展當日也邀請學員親自分享海外學習歷程及創作啟發,展期間亦規劃多場主題講座。而除了實體展區之外,本次另同步建置有線上藝廊(https://www.animlab.yuntech.edu.tw/talentpool/gallery/),讓無法到場的民眾可於線上觀展,並可同步收看記者會及主題講座直播。
圖說:法國在臺協會Pauline Ravinet科技與高教合作專員致詞(教育部提供)
時尚設計組─實踐大學謝宛諭是一位具有跨界思維的設計師,在世界第一的藝術與設計學府—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深造期間探索時尚的更廣泛意義。她深信服裝不只是純粹的造型,更是故事的入口與行動式的文化翻譯。作品《逮玩郎ㄝ夜市人生》透過「可穿戴的遊戲」呈現臺灣日常生活的溫度與創造力,該件作品與國外知名YouTuber合作,以街訪及遊行的方式邀請路人參與遊戲,以即時的互動及解說分享臺灣日常與幽默,成功引起話題迴響,也讓臺灣夜市文化的喧鬧及笑聲在倫敦多元開放的城市語境中被展現。未來她將持續探索如何讓設計成為文化保存的橋樑,期望未來將臺灣文化與社會關懷議題推向更廣的國際舞台。
數位動畫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陳研陵在荷蘭埃文斯應用科技大學期間專注於動畫視覺風格的創新與應用,探索在動畫中結合技術與創意的多種可能。課程中,她以融合2D與3D技術的創作實驗為核心,嘗試開發兼具懷舊氛圍與新媒體感的敘事形式,並以詩意且超現實的說故事方法完成她的畢業製作《SOUVENIR》。培訓的尾聲,她進入荷蘭最大的動畫工作室Submarine實習,參與以Unreal Engine製作動畫長片的研發與測試,研究即時渲染技術在長篇敘事中的可行性與發展潛力。這段經歷讓她在技術與製作流程上獲得實務經驗,也更深入理解國際動畫產業的運作模式,並持續在創作中尋找結合美學與技術的新方法。
圖說:教育部劉國偉政務次長參觀展場、返國學員介紹(教育部提供)
視覺傳達設計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宋姿熹世界頂尖設計學府─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接受品牌識別與動態設計專業培訓,在高強度且嚴謹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出兼具創意、策略與高效執行力的設計能力。就讀期間,她完成多項品牌設計專案,嘗試融合東西方設計思維,形塑出獨特的視覺語言。培訓後期,她進入加州知名廣告公司 Deutsch 實習,參與Walmart+、KDP(Keurig Dr Pepper)、Verizon等知名品牌的視覺設計,並與跨部門團隊密切協作,深入了解專案流程與美國職場文化。這段跨文化的實務經驗,不僅強化了她的國際溝通與協作能力,也為其未來持續於全球舞台深耕平面設計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品設計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何芸寧在日本千葉大學如「小型聯合國」的環境學習,從日本「快要夠快、慢要夠慢」的生活節奏體會專注的力量,她表示:「也許職人精神不再只屬於傳統工藝,而是延伸至科技協作與AI創作的新領域。」她將這份觀察轉化為設計實踐,作品《Between Views — 届ける》以可變形鏡面結構探索觀看與隱私的界線;《Synergy Scape — 体感する空気》結合感測與AI技術,將空間氛圍轉化為光、音、氣味與溫度的即時回饋。兩件作品兼具實驗性與技術性,展現新世代設計師的洞察與創新能量。她將帶著培訓中習得「其實都可以,而且你並不差」的從容態度,開展屬於自己的設計航程。
圖說:教育部劉國偉政務次長(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菁培計畫主持人李子強老師(中)、教育部廖高賢高等教育司司長(右)參觀展場(教育部提供)
建築與景觀設計組─國立成功大學的劉岱恩在荷蘭就讀以永續理念、創新科技與紮實學術基礎聞名的台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建築科技組。台夫特具有高度整合的課程設計,且相當重視跨學科的合作經驗與產學對接的訓練。她在玻璃構件課程中挑戰以全玻璃建構一完整展館,也透過Bucky Lab產學課程藉由相變化材料PCM重新設計建築立面,改善熱傳導與透光率,以提升室內舒適度,此項作品也受邀於2025 Future Façade國際展中展出。從設計模擬、演算法實作、科技技術研究應用等,台夫特的學習並非線性推進,而是在各種軸線交錯下不斷前進、轉向、回頭、再定位—如同設計本身。而這樣的過程,正是創造的起點。
更多返國學員的作品於10月22日至10月26日的成果展中展出,民眾可把握時間,到場了解這群海外歸國學員的故事。同時,教育部也集結28位學員的進修成果出版專刊,供現場民眾參閱並發行免費電子書版本,藉以推廣給更多喜愛設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