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炒房政策兩面刃?苦主嘆「誤傷自住」 專家示警不改「這點」難降價

好房網/新聞中心 2025-09-09 00:31

好房網News記者嚴鈺雯/綜合報導

央行推出第七波打炒房政策後,市場持續掀起爭議。雖然強調此舉是為了壓抑投資客炒作、維護居住正義,但不少自住族卻感受到購屋與申貸難度加劇,引發「政策是否誤傷自住者」的質疑。近日,在PTT上就有網友針對「打炒房是否殺到自住者」展開熱烈討論。

一名網友在PTT上表示,目前的「打炒房」政策雖意在抑制炒作,但實際上也同時影響到自住者申貸條件,引來質疑「是否政策無法區分真自住與投資客?」

央行推出第七波打炒房政策後,市場持續掀起爭議。房市示意圖/好房網News記者黃暐迪攝影
房市示意圖。圖/好房網News記者黃暐迪攝影

貼文曝光,網友意見分歧明顯。支持者認同打擊炒作行為,但不希望政策全面箝制,誤傷自住者;反對者則認為房地產本就是合法投資管道,不應一律祭出重手。對租屋者而言,政策缺乏兼顧其弱勢的彈性與安全網,更讓居住公平成為焦點。

房市專家胡偉良曾表示,雖然中央銀行及政府祭出的「打炒房」與信用管制措施有助於短期內抑制房市熱度,讓房價不再大幅上漲,但這屬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這些政策壓縮了買房需求,導致建商更趨保守,推案量下降。若政策未來鬆動與房貸條件緩和,買氣易迅速反彈,房價很可能再次上揚。

胡偉良強調,要真正有效、長期穩定抑制房價,應從根本調整房市體質入手。具體而言,就是要 「有效提高都更量能、增加新房供給,並降低整體成本」。

其中既有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佔全臺總屋戶將近一半,尤其在台北市,老屋比例更超過七成。若透過都更重建,提升新屋供給,再搭配精進營建技術,例如規模經濟下的材料採購、系統工法標準化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成本,進而推動房價下修。加上推展社會住宅,可從台北市房價先行修正,再逐步擴散至其他城市。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