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6-8月台股正式進入除權息旺季,是存股族與長線投資人關注的重要時節,法人指出去年台股上市櫃公司獲利金額超過新台幣4兆元大關,預估配發現金股利可望達到2.3兆元,為市場注入新的資金活水,更是吸引不少存股族積極尋找具有穩定配息紀錄,產業前景佳與高殖利率股的優質標的,作為資產配置的核心。
除權息實質上只是一個價格調整遊戲
除權息是公司為回饋股東,將前一年度部分獲利透過配股或配息方式發放。但配發後,公司市值會同步調整,舉例來說,若發放100萬元股利,股價就會下調等值市值,因為這筆資金是從公司內部轉移給股東,因此除權息當日的參考價,會從前一日收盤價扣除配發金額。
換句話說,除權息只是資產轉移,並非創造新價值,只有在股價填息(回補除權息缺口)後,投資人才真正獲得實質報酬,這也就是市場常說的「左手換右手」概念。
領股息面臨到稅務問題
領取股利雖然有現金入袋,但也需面對稅務負擔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問題。
每年報稅季,投資人需申報前一年股利所得,會併入綜合所得稅,納稅方式可選擇:
-
合併課稅:股利併入其他所得一併申報,可享8.5%股利抵稅額,適合綜所稅稅率在20%以下或年領股利低於94萬元者。
-
分離課稅:股利單獨以28%稅率課稅,不併入綜所稅,適合稅率級距40%以上的高所得族群,避免進入更高邊際稅率。
此外,單次領取課稅股利超過2萬元,需額外繳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2.11%,這也是不少投資人常忽略的成本,建議提早規劃與試算,避免稅負超出預期。
其實主力大戶都這樣玩
市場上具資金實力的投資高手,往往選擇在除權息前賣出持股,因為參與除權息後除了須承擔股價調整外,高張數還可能面臨較高稅賦負擔,因此不一定參與除權息行情。
然而,除權息當日股價下調,若市場對後市持續看好,反而提供了逢低布局的機會,搶先卡位等待填息,從中賺取價差收益,這也成為部分投資人操作的切入點。
不是每一檔都可以這樣做!!
不是每檔高殖利率股票都適合操作填息行情,仍需謹慎挑選。觀察過往資料,高殖利率族群多集中於營建或景氣循環股,這類產業成長有限,資金較易回饋股東,但也存在貼息風險。
真正推動填息的關鍵,仍在於市場對公司未來獲利的信心。今年就有不少高殖利率股未能填息,甚至股價持續探底,營建族群尤為明顯。因此,選股不應只看殖利率,更應綜合評估基本面與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