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大腸癌症狀、掌握大腸癌原因、落實大腸癌預防策略,將是守護台灣民眾腸道健康的重要關鍵。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一,數據揭示了國人腸道健康亮起紅燈,亟需全民正視。
大腸癌症狀年輕化 35歲族群需警覺
台灣知名腸胃保健品牌糖老爹在官網上專文指出,傳統認知中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年臨床觀察發現大腸癌明顯年輕化趨勢。「現在45歲甚至35歲的大腸癌患者已不再罕見,這與現代人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文章強調,大腸癌症狀初期並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腸胃不適。
文章中呼籲民眾應特別關注幾項關鍵的大腸癌症狀: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糞便中出現血液或黏液、排便後感覺腸道未完全排空、腹部疼痛或不適感、原因不明的疲勞與體重下降等。這些症狀若持續超過兩週,應立即就醫檢查。
大腸癌原因與現代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大腸癌原因主要與三大因素相關:飲食習慣不良、缺乏運動及生活壓力過大。糖老爹在文章中指出,「現代人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經常食用加工食品,蔬果和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腸道負擔。」
根據糖老爹官網資料顯示,超過90%的大腸癌病例是由腸道息肉演變而來,而腺瘤型息肉是最需要關注的類型,約三分之一最終可能癌變。「從腺瘤型息肉發展為大腸癌的過程可能需要10年,但這不代表可以慢慢處理,要及早發現並及時切除息肉。」
大腸癌預防策略:「護腸四重點」成效顯著
國民健康署提出大腸癌預防的「護腸四重點」,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以及確診後的定期治療。臨床研究證實,遵循這些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健康飲食方面,糖老爹建議,每天攝取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增加未精製全穀類食品比例至少達1/3,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而根據國際研究,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運動方面,則推薦遵循333原則:「每週至少進行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的中等強度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體重,還能促進腸道蠕動。」
定期篩檢:大腸癌預防的關鍵
衛福部目前針對50歲至75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但專家建議有家族史或高風險族群應提前至35-40歲開始進行篩檢。根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者,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會發現大腸息肉,每22人中就有一人確診大腸癌。
糖老爹在文章中強調,定期篩檢不僅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還能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高達23%。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大腸鏡檢查已變得更加便捷和安全,能在檢查同時移除潛在危險的息肉。「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因工作與生活瑣事而忽略腸道健康,等到身體發出警訊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調整時機。」
在這篇解析大腸癌原因、徵兆和預防的文章中,糖老爹提醒民眾要預防大腸癌並非難事,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到定期篩檢,每一項措施都能有效降低風險。了解大腸癌症狀、掌握大腸癌原因、落實大腸癌預防策略,將是守護台灣民眾腸道健康的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參考:糖老爹官網健康專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世界衛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