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護腺癌盛行率急遽上升 應及早諮詢醫師並接受必要檢查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4-06-06 07:40

攝護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在世界流行病學上成為男性日益普遍的癌症。成大醫院泌尿部林琨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每8位美國男性就有一位面臨攝護腺癌,而台灣攝護腺癌盛行率急遽上升,每年有超過4,000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

2020年國內的癌症登記資料中,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和死亡率第五位。被診斷攝護腺癌時已是第四期者,超過三分之一,堪稱男性的沉默殺手。

認識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進行早期檢查和定期追蹤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關鍵。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高脂肪、高蛋白質和高膽固醇攝取,吸菸,以及暴露於汙染、肥料、橡膠、重金屬等環境。建議年齡達40歲且有家族病史的男性,或45歲以上男性,每年進行攝護腺健康檢查。

林醫師說明,攝護腺檢查包括肛門指診、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和多參數攝護腺核磁共振造影。肛門指診能檢查較好發癌症的攝護腺外緣區(peripheral zone)有無硬塊、病灶,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可以測量攝護腺體積及有無可疑病灶。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是健保給付的血液檢測方式,特異性較低;攝護腺健康指數(prostate health index)是檢查血液中的PSA、free PSA和p2PSA三種血清數值,再由公式與臨床統計資料計算出數值,數值越高潛在攝護腺癌機率越高。攝護腺核磁共振造影能詳細顯示攝護腺的結構,更能藉由多參數的檢查模式檢測潛在的病灶。

疑似攝護腺癌的病患,建議進行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手術或超音波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切片手術。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手術時間較短,但切片部位有侷限性,約有3%機率造成感染。而超音波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切片手術能精準定位病灶位置,感染機率也較低。

林醫師提醒,初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發現時已屆晚期甚至遠端轉移,而錯失根除性治療機會。對攝護腺有健康疑慮,及年齡屆滿、有家族病史、攝護腺指數偏高的民眾,應及早諮詢醫師並接受必要檢查。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