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鬥士:不該自行誤判延誤治療 籲提高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23-09-14 14:58

罹患直腸癌第四期的汪先生憑藉著正向的信念,讓他度過醫師宣判的「死期」。(圖/國民健康署提供)

原本在林務局上班的汪先生,致力於生態保育,常利用假日從事生態宣導,每天喝現打的生機果汁養身,工作之餘仍攻讀研究所,生活充實而忙碌。在一年辦公室例行的健康檢查,發現大腸報告有異常之處,醫師提醒要去做大腸鏡檢查。由於課業忙碌,加上能吃能睡,忽略醫師的叮嚀,隔年四月把論文拼出,在同事的催促下,才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確診第四期直腸癌,醫生宣判活不過兩年。

回想當年,身體出現兩個變化,排便變細,糞便也帶血,沒去做檢查的原因是,「我誤判因為得過痔瘡,糞便帶血也算正常,排便變細則誤認是喝了近兩年的精力湯的緣故。」汪先生緩緩說道。

治療後的汪先生不被癌症給打倒,平時仍會去爬山、到社區關懷中心陪伴兒少,甚至也會前往各社區及機構中免費教授烏克麗麗。(圖/汪先生提供)

治療後的汪先生不被癌症給打倒,平時仍會去爬山、到社區關懷中心陪伴兒少,甚至也會前往各社區及機構中免費教授烏克麗麗。(圖/汪先生提供)

確診癌症後 轉移對癌症的負面情緒 積極面對才是良藥

確診罹癌的第一個月,「Why me?」的想法一直充斥內心。汪先生自認沒有不良嗜好,不抽菸不喝酒,根本無法接受事實。就這樣混混沌沌的過了一陣子,終於慢慢接受、調適心情。剛開始他曾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但既花錢又不一定有效,最後回歸正規治療,積極配合醫囑,在醫生的建議且服務單位也留任的情況下,面對治療,不讓自己繼續落入「為什麼是我」的負面情緒裡,將之前熬夜寫論文、吃宵夜等不好的生活習慣漸漸改變,逐漸與腫瘤和平共處。

罹癌後,汪先生看了很多醫療健康的書籍,體悟到飲食、睡眠及運動能讓細胞的免疫力及抵抗力發揮作用。汪先生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全穀類、海產品,以及豆類、堅果等,少吃非原型的加工食品;寢室夜間降低亮度,白天多曬太陽,睡前六小時不喝咖啡等刺激性飲品;規律運動能增進心血管彈性與心肺功能,還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保持心情快樂。

汪先生表示,自己抗癌能成功有三個因素。首先、積極面對現實,已經發生了,不要抱怨,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其次、需要耐力,癌症造成身體的疼痛很磨人,需要多一點耐力才能支撐下去;第三、倚靠更多的資源,幫助自己度過,也可以倚靠著宗教信仰,思想變得積極,度過許多困難的日子。

自身經驗共勉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汪先生是抗癌鬥士,應邀到許多場合演講,以自身經歷鼓勵癌友。他除了提醒民眾要留意自身健康情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對罹癌者有三個提醒:

一、面對現實。醫師當時宣判他只剩下兩年時間,目前已過了18年,也就是過了九個兩年,而今年九月即將邁入第10個兩年。好好調養身體,以營養對抗癌症,用運動擊敗病魔,信仰療癒心靈,而不是唉聲嘆氣等死,「培養」喜樂的心是病人最佳良藥。

二、學習成為給予者。汪先生加入「抗癌歌唱班」,與「抗癌讀書會」的志願服務計畫,推廣宣導抗癌防癌理念;過去也與太太成立「弱勢兒童免費課後培讀班」,照顧單親、經濟弱勢家庭等子女國小兒童課後陪讀服務工作。

三、堅持到底。以感恩的心面對生活,一旦開始感恩,眼光就會變得不一樣,比較能擺脫負面思想與情緒;與病友關懷小組的家人們,大家一起鼓勵,交換抗癌心得,勇敢面對未來。

人生難免有遺憾,汪先生表示,當初如果不自行誤判,就能早期發現及早面對,結果或許不同。更以自身經驗提醒,政府補助的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民眾應該多注意身體徵兆,若發現身體出現異狀,及早進行篩檢就醫,正視大腸癌!汪先生語重心長提醒,若篩檢報告有異常,一定要回醫院做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治療。(以上廣告由國民健康署提供,本經費由菸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