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必訪老房子新榮景 一秒京都瘋百年「榕錦」

記者楊博喻/採訪報導 2023-05-02 12:55

圖 ▲ ▼/攝影 楊博喻

走進金華街,去年甫開幕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許多旅客新興指定的朝聖地點,斑駁的老磚瓦,藉由老屋修復再利用,開啟歷史建築的第二人生,也建構了以人、物件、經驗傳遞鏈結邂逅的場所。在這裡不僅有著當年殘留的記憶,從日據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這裡亦是延續監獄功能,隨著時間斑駁,監獄功能被替代後,這裡的存續更是更迭了幾番故事,才成為此刻的樣貌。從歷史、文化、建築等等,不同的時光有著不同故事,而故事的內容大多悲情、遺憾,與此刻相間的面貌截然不同。網路有人批評營造出的偽京都風情,抹滅了殖民反抗地景,與還原歷史部分顯得格格不入;也有當年的華光社區抗爭事件等等。相對於台北市政府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而言,不同的時光背景,不同的族群,各自感觸絕然不同,但無論時空背景如何?無論社會公評如何?走到至今,此刻的面貌的就是你我所體現的。

根據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官網所述,該位置原為臺北刑務所官舍,臺北刑務所原延續清領時期的監獄建築,後遷移擴建至今愛國東路、金華街一帶,並由日本近代化監獄建築專家山下啓次郎規劃設計,採用當時最新式的「賓夕凡尼亞式」建築,成為全臺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監獄之一。

國民政府來台後亦做為「臺北監獄」使用,截至1963年遷至落成的桃園龜山新址為止,曾關押抗日人士羅福星、林幼春、蔣渭水、賴和等人,此外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害者也都曾關押在此,為臺灣獄政歷史及人物事件之重要場域。1949年後,大批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法務部職務移民遷入,部分未申請到正式住宅的公務員得到上司口頭允諾後,自力擴充或營建房屋居住,因此原刑務所官舍區人口組成除法務部職工外亦包括不同機關員工、日治時期原有居民與早期來台的軍人。

1963台北監獄搬遷後,閒置宿舍接收大量城鄉移民,70 年代起此區被稱為「華光社區」,居民習稱此為「監獄口」。居民屬性包含公務員、原先住民、城鄉移民等,空間不敷使用即於巷弄空地搭建居住設施,社區內有各式飲食店、信仰中心「臨水宮」、公共廁所等機能,多年來此區的飲食店亦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消費。

2007年至2013年政府針對國有土地推動公辦都更,欲將老舊的「華光社區」改造為商業金融中心。受影響居民展開抗議迫遷與請求合理安置行動,並與國有土地管理人法務部進行訴訟,然由於政黨輪替、政策更迭,土地開發的實質規劃,且部分非職務居民被認定為非合法眷戶或違建戶,因而無法獲得拆遷補償與安置;原眷戶於2012年6月底搬遷,居民被判敗訴,華光社區於2013年8月底全數拆除,於此期間發生多起火災,共燒毀近20棟宿舍。

2013年3月民間團體發起「臺北刑務所群落文化資產護育聯盟」,再次啟動文化資產討論,爭取文化資產指定與老樹保護,繼1998年3月臺北市文化局指定北面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為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蹟」後,再度登錄南面監獄圍牆為古蹟並20餘棟日式官舍及浴場為歷史建築,範圍內共有約榕樹、芒果、香椿、樟樹等數十株受保護樹木,為老屋新生的起始。

以文化與觀光角度而言,古蹟新生是對時空的回顧與探索,在記憶有限的情形下,保留了當年的遺跡,讓後代能夠領略當年的點滴。而文化古蹟若沒有相對觀光經濟視野,的確在喧染上也會顯得心有餘力不足,相信這也是在保存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不得不去思考的淺碟無奈,或許有人會反應這就是不去思考後,僅迎合現代商業的偽文化,但也不諱言,平衡部分商業觀光價值的角度,卻也是讓更多民眾旅客走進來的方式之一。到底孰是孰非?誰思考誰迎合?就如同前述,此刻的面貌的就是你我所體現的,而這一切也是跟著時間不斷地走下去,或許下一秒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也就是歷史文化不可預期的的軌跡,永遠耐人詢問。

這裡值得一訪再訪,仔細探索個半天可能都不夠,建議民眾或旅客,在到訪前能夠上網做些了解,除了知悉這裡影許多知名餐飲業者進駐,更多的是能先看到這古蹟過去不同的視角,再到訪之後或許才有更多體會。無論是從文化、歷史、建築、觀光、經濟等,唯有更了解,才能再有更多體會、批評,甚至期盼。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走過一趟才是重點,也才能有更多傳承、更多延續。

京都風?監獄風?社區風?美食風?不管哪一種風,都是時間不斷往前的風,看看此刻人潮絡繹的榮景,走進榕錦感受的肯定更多。

※【台灣好新聞】提醒您 開(騎)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騎)車!※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