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齡社會,全球每3秒即有1人罹患失智症,近八成(78%)台灣民眾擔心自己未來可能罹患失智症,並且每4人即有1人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如何預防失智症是現代社會面臨的課題。有鑑於此,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塑企業暨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合作推動「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常見疾病之預防與健康促進計畫」,提倡預防勝於治療,研發智慧醫療科技,運用影像數據監測身體活動評估出失智症前驅期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提早發現提早介入改善。
國外研究發現,年長者若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倍,顯示認知功能障礙與肢體動作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本計畫研發「AI心理師」,先透過運用肢體活動測量器,量測肢體動作的角度及距離等數據,再經由機器學習進行大數據資料判讀,辨識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並導入數位認知刺激訓練,以遊戲的方式幫助患者逆轉認知功能障礙。
根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截至2019年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已高達360萬人,如同2個臺南市人口數,佔全台人口總數的15.3%,預計5年內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加上許多慢性疾病的盛行,將造成社會經濟沉重的負擔。年齡的增長是失智症的關鍵風險之一。
總計畫主持人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流行病學研究中顯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約有33%在5年內會發展成失智症,但對比一般同年齡群只有3%,其中,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2019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有近2成(18.16%)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等於台灣每5位老人就有1位有失智風險。
本計畫根據評估失智症前驅期的認知功能篩檢量表(CASI)中的9項認知向度為參考,研發出數位認知刺激介入的4個訓練:表情辨識、數字計算、定向感、分類訓練,來促進受測者瞭解自我、展現自我能力,並訓練大腦的反應。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塑企業暨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團隊,針對高雄市11個社區發展協會中45歲以上居民,共收集601位受測者進行研究,成果如下:
l AI心理師: 肢體活動測量器再經由機器學習進行大數據資料判讀之方法,發現其模型對於認知功能障礙預測的準確度(accuracy)約為88%,顯示本模型可作為辨識出輕度認知障礙之篩檢工具。利用機器的輔助,協助臨床心理師深入普及社區即時評估,幫助減輕醫療人員的工作以及醫療資源的負擔,提升失智症的診斷率,有效建立完善失智照護服務。
l 數位認知刺激訓練:共92位參與,分析發現原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有62.86%得到改善,介入後短期記憶力及定向感得分均有明顯改善。短期記憶力(CASI分數滿分為12分),得分由介入前之6.97增加至介入後的8.21。定向感(CASI分數滿分為18分)後測與前測得分增加0.99,明顯高於對照組 -0.95,具統計學上顯著意義。22位未介入數位認知刺激組,9個認知向度皆有退步情況,顯示每一位年長者,都有可能會在自然進程中,逐漸老化衰退進展至失智。
為促使國人積極面對疾病問題,找出改善方法,並且身體力行,邱弘毅教授指出,人工智慧AI技術已大量應用於醫療領域,透過科技計算分析及早偵測疾病前期,能夠輔助患者掌控病程,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促進國人健康,同時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