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揚塵的形成原因,除了長期大自然環境變遷因素外,河床砂石裸露,河床遭受強風吹拂,容易引起揚塵,以及農民申請使用河川公(私)有土地期間,於休耕、種植翻土時段,如未確實做好抑制揚塵工作,也可能產生河川揚塵。
河川揚塵係天然現象,幾百年來即持續影響河川沿岸居民生活品質,常發生於東北季風、颱風等風速強勁季節;強風將河床砂石吹拂至堤防內,造成堤防道路及臨近堤防周遭環境產生大量塵土,形成道路及環境髒污,嚴重時將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其揚塵來源為「天然河砂」,成分以大自然地殼元素為主,常被誤解工業、交通所造成的污染。
揚塵發生時,會於短時間造成懸浮微粒(PM10)濃度大幅上升,可能對呼吸系統產生危害,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之民眾應小心防範;家中長輩、幼童、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呼吸道疾病者,於河川揚塵造成空氣品質惡化時,應關閉門窗,避免戶外活動。如需外出,請配戴口罩,並持續關注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及各直轄市、縣(市)環保局發布最新消息及當地電視新聞跑馬燈、網路新聞等資訊。
改善河川揚塵問題,需透過各部會分工協調、合力施作,方能達到最佳功效,透過環保署、水利署、農委會(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地方政府等,以「水利」、「造林」、「防災應變」三大主軸,採「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全方位、整體性合作方式,辦理各種揚塵防制措施。
改善河川揚塵最有效之方式為加強河川灘地管理,依河川特性,精進河川揚塵防制工法,並在河川流域周邊營造設置複層林,兼具保安及防風效果,河川揚塵防制工法包含:水覆蓋、綠覆蓋、保安林與防風林、應變與環境清理。
環保署依據空氣品質監測,發布空氣品質指標(AQI)預報,並補助地方政府建立河川揚塵防制標準作業流程及應變體系制度,及揚塵分級標準及預警通報體系,於揚塵事件發生時,通報地方主管機關、水利單位與相關單位,立即採行各項應急防制措施;並通報周邊居民注意居家防護,避免受揚塵影響。(行政院環保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