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傳藝園區之竹編駐園藝生劉興澤(左起)、涂素英、黃啟祥。(圖/陳木隆攝)
拜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家級登錄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之賜,向傳統竹編大師黃塗山習藝的傳習藝生涂素英、黃啟祥、劉興澤,他們有的多年跟在大師身邊當助教,有的是大師之子承襲志業,也有原本就從事竹藝事業轉而拜在大師門下,如今都已習得更高深的技法與累積豐厚的創作能量,成為教師級的佼佼者,正各自發揮巧思與創意,為傳統竹編工藝,編出未來好希望。
竹編顧名思義是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技藝,編織前需將竹材加工成為竹篾,處理工序為:選材、去青、劈寬、剖薄、定寬、削薄、倒角等;編織工序則有:起底、編器身、收緣口、做提把與支腳、塗裝等。黃塗山於日治時期就在竹山郡立竹材傳習所學習竹藤編作,他善於掌握竹藤特性,運用多種技法,在作品上呈現出高雅與自然之美,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國家工藝成就獎,並於2010年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竹編工藝保存者。
幾乎每天做竹編 涂素英想培育多位出色學生
生於嘉義朴子的涂素英(65歲),幼年家貧,小學畢業就踏入職場,學了一星期的繡花,因為沒有工資,就去天主教教會學竹編,邊學邊賺錢,愈學愈有趣。與生俱來的天分,加上後天的勤練,4年後就從學生變老師;20歲那年就到南投竹山一家竹木業公司教員工做竹編;即使25歲那年因結婚離開職場,仍然與竹相伴,編製一些竹籃、竹簍等器物,販售貼補家用。
多年後,黃塗山在竹山開班授課,涂素英擔任助教,那時才知道以前在天主教會的竹編啟蒙老師張素女,竟是黃老師的學生!黃、涂二人相認,關係更上一層,形成一段既是師公又是師父的巧遇機緣。2010年至2013年,涂素英更成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計畫的傳習藝生,與竹不離不棄,迄今超過半世紀,「我幾乎天天摸竹做竹編,一天沒做就覺得怪怪的!」涂素英說。
竹編技法很多樣,包括四角、六角、八角、松葉、三條角編、四條角編等編法。涂素英運用這些技法進行創作,編出一件件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除了創作,她目前也一直從事傳承工作,擔任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竹編研習班的教師,尤其喜歡鼓勵與培植年輕後進。
因為3名兒女,沒有人要繼承衣缽。涂素英認為,自己有年紀了,功夫再好,將來帶也帶不走!她想趁現在身體還好好的,培育幾位出色的學生。做竹編要有興趣、耐心與堅持,她最怕學生半途而廢,還好現在就有一些讓她感到滿意又很放心的學生呢。
黃大師亦父亦師 黃啟祥子承父業
67歲的黃啟祥,南投竹山人,是黃塗山的次子,共有六個兄弟。他從小學高年級就跟著父親做竹編,初中畢業後,到南投工藝研習所向擔任老師的父親學習更多的技法達4年之久,竹編底子與功夫更加紮實進步。後來為了求得穩定的生活,於當兵前後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大專學業,進而考上公務員一做23載才退休,那段期間,黃啟祥常抽空幫忙父親做竹藝,直到結束公務生涯,更全心投入這項傳統技藝的鑽研與傳承。黃塗山對他而言,是亦父亦師,不僅生他養他,也教給了他一身的絕活。
黃啟祥談起小時候,每當同學要找他出去玩,他總是因為要幫忙父親趕工作,而犧牲玩耍作樂的機會。當時主要是做花器和提籃,其他則是糖果盒、置物盒之類的竹器,大多外銷美國,價錢還不錯,以花器為例,一天可以做4個,每個大約60元,共可賣得240元,扣除材料成本,約有200元的利潤。
正因為比別人多了一些勤苦與學藝時間,讓黃啟祥多了一些耐心與韌性而練就了一身好技藝。加上後來又成為竹編工藝傳習計畫的傳習藝生,技法與創作能量,再度精進與提昇,作品件件嘔心瀝血,已非昔日趕工外銷的生活器物所能相比,而是公部門與民間行家收藏展示的珍寶,其中有被南投縣文化局典藏,有法國設計師帶回該國展覽,也有獲得台中縣美展工藝類第一名者。
黃啟祥表示,擔任傳習藝生就是一個責任,要把竹編工藝推展下去。每年會去南投縣文化局、國立工藝研究中心竹工坊,傳授竹編技藝,從實務面指點學生如何克服技法上的困難完成作品。他也常去竹藝研究會,向國內外設計方面的老師吸取更新、更高深的創意能量,希望藉由多看多學,與時俱進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也教給學生更多新的東西。
從創業到創作 劉興澤的竹藝不斷昇華進化
亦是南投竹山人的劉興澤(58歲),國小中年級就跟著父母親做竹器代工。國中畢業就去工廠學車床,半工半讀學會竹子和木頭車工,一當完兵就自己創業開工廠,第一張訂單是復興劇校練習特技用的木盤與表演用的竹扯鈴。事實上,學生時期的劉興澤就很喜歡美勞,作品深受老師青睞。他從幫忙家人做代工、學會竹木車工到自己創業,產品從竹椅墊、竹蓆,而筆筒、錢筒、書架、食物容器到扯鈴、竹風雷等,再再顯露出他的心靈手巧與竹藝天賦。
1999年劉興澤「想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得知黃塗山老師在竹山延和社區開辦竹藝班,就去報名參加,這一學竟是如魚得水,愈學愈喜歡,並且成了他後來專攻的強項,對竹編產生難以割捨的愛戀。就這樣學了兩年,老師見他的技法已經純熟,就叫他不必再到竹藝班上課了,一直到2010年因為傳統竹編工藝傳習計畫,再續師徒之緣。
這些年來,劉興澤的作品已昇華到另一個境界,推出連貫性的系列作品。他的作品曾獲台中市大墩美展工藝類第二名、多次台灣工藝競賽佳作。他在動手創作之前,必先構思,與老師討論,遇到困難時再問老師,更添作品創意與精熟度。每一件作品都有創意發想與故事,他總是如數家珍一般地向遊客解說箇中原委。像他的《傳承紀念包》,就是藉由竹子色澤與技法的交織變化,呈現傳藝二字、一大一小的和平鴿,以及波紋、活水2010,象徵黃大師平和樸實的教導與活水川流不息一般的代代相傳。
「老師告訴我每件作品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劉興澤說,他一方面在南投縣文化局和竹山鎮公所等處開辦的課程,傳授竹編技藝。經過4年的傳習淬鍊,感受黃大師的精湛技藝與頂真精神,他期許自己往後能在竹編創作精益求精,並且將它傳承與發揚下去。(本系列報導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