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歌劇院微劇場計畫 跨界實驗打造聽覺的饗宴

記者賴淑禎/台北報導 2018-11-06 06:50

今年參與台中國家歌劇院微劇場演出的三個團隊跟歌劇院副總監汪虹。(圖/記者賴淑禎攝)

「微劇場計畫」是歌劇院2017年開始,提供台中在地團隊、藝術家的創作平台。微劇場的「微」不是形式上的「小」,更重要的是「專注」與「培育」,歌劇院希望除了提供創作者實現創意的舞台,更藉由專業顧問的製作輔導及技術諮詢,從陪伴藝術家共同參與研發實驗的過程中,進而孵化出成熟創作的平台基地。

今年主題從「概念感官—SOUND」出發,創作者們對「聲音」提出大膽的創作新主張。三組團隊─動見体劇團、李祐緯與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在這一座「用耳朵聽的建築」裡,在空間中尋找趣味、想像和挑戰。歌劇院副總監汪虹表示:「透過這次藝術家的創作,挖掘出歌劇院建築空間的更多可能性,讓演出不只發生在劇場內,在歌劇院的任何角落都能遇見不同的藝術作品。」今年整個計畫的活動形式包含展覽、裝置藝術與劇場演出,呈現跨界實驗精神,邀請民眾11月至12月走進歌劇院共同參與獨特的感官體驗。

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在《密室尋聲》中所設計製作的手持感應裝置「光音別針」。(圖/記者賴淑禎攝)

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在《密室尋聲》中所設計製作的手持感應裝置「光音別針」。(圖/記者賴淑禎攝)



其中《密室尋聲》凸凸廳裡的神祕探險世界,將歌劇院空間造型最特別的凸凸廳搖身一變成為大型共鳴箱,透過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所設計製作的手持感應裝置「光音別針」及「尋聲手環」,在如同一座洞穴的環境中,運用聽覺去感知、建構和探索建築空間,讓人好似擁有「回聲定位」的能力。音樂作曲設計林桂如表示:「正因為歌劇院特殊的曲牆線條,竟產生出和我們原先想像中完全不同的聲響空間。經過不斷的測試調整,就是要帶給觀眾最特別的聽覺體驗!」記者會現場,由媒體記者入場體驗,用「尋聲手環」上的紫光燈,映照出展場內運用特殊塗料繪製的隱藏地圖,在特定地點觸發裝置時,各種音效將透過指向性喇叭,直接傳遞到觀眾的耳邊。

《密室尋聲》展期11/17-18日及11/24-25日最後兩個週末,還有參與式聲響展演,觀眾可自由在凸凸廳中走動,並藉由演出者的引導觸發意想不到的聲音裝置。本次更特別安排親子互動場次,期待透過孩童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反應,帶來意想不到的互動表現,讓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

另外一個團隊演出《時差》則是必須戴上耳機,挑動視聽神經,觀眾入場看戲,難道只能被動接受創作者的思考與想法?《時差》給了觀眾不同選項,選擇自己想聽、想看的故事。由三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年輕創作者李祐緯、洪唯堯、陳煜典共同創作,從發想、意見碰撞到一步步實踐,透過聲音、耳機的雙頻道形式做出時空交疊之感。

《時差》以科幻愛情故事貫穿,同樣的視覺畫面,藉由聽覺的錯置與轉換,結構出多重時空的故事、場景與對話,要讓觀眾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氛圍。此次製作更特別採雙導演方式,由洪唯堯與陳煜典分別主導兩部聲頻的想像,重置觀眾對於空間、聲音的感知。導演洪唯堯表示:情,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不管是愛情、親情、友情等,希望透過《時差》創造出每位觀眾的個人經驗連結。

而《聲遊記》則是讓聲音環繞美聲涵洞,由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與電聲表演藝術家謝瀞瑩運用Ambisonics全景聲以及多聲單體技術,各以「聲」、「遊」、「記」為題,分別在凸凸廳、迴旋梯、2樓中劇院與大劇院廊道以三組不同形式的聲音裝置展現,嘗試賦予觀眾立體,且具空間感的聽覺體驗。

在創作過程中,謝瀞瑩引導合唱團團員們以人聲作為素材在不同空間創意發聲,根據空間的聲場與動線條件發展聲響內容,三組裝置各自呼應伊東豊雄的自然、仿生型態,並經由觀眾身體遊走產生獨有的空間聽覺經驗。他們持續進行現場聲音與空間的實驗,12月當民眾走進歌劇院時,配合自然光線與聲響營造,將帶來耳目一新的空間氛圍變化,聽見不一樣的歌劇院。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