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共生工作模式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自造者中心邀請十餘位國內外學者參與「2018共生效應國際工作營」,帶領百位大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共同衍生出共生工作模式。
本次的共生效應國際工作營於8月24日起開跑,在這8天的工作營中,來自國內外的學者與學員們,分別針對各種不同向度的創新領域進行探討與交流,並透過彼此的分享,培養學員獨立思考、動手實作及創新創意之能力。
參與本次活動的國外專家學者,包括來自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Andrew Li教授探索遞歸演算如何應用於形式發展。兩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Daniel Rosenberg博士探討人和機器互動的可能性、Jason S. Ku博士則是運用動植物的共生現象,探討紙摺結構的數位製造技術。澳洲柯亭大學的Joshua Hollick博士透過重建數位模型尋找人與環境共生的可能性。來自新加坡大學Bige Tunçer教授則是通過探索都市中的信息模式,重新演繹空間設計以及視覺效果的可能性。
除了國外友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也邀請了國立交通大學的侯君昊副教授與元智大學的林楚卿副主任,藉由探索嶄新工具與文化習慣之間的關係,思考結合「工藝創作」與「物聯網技術」產品的可能性。而同樣任教於交通大學的鄭基立老師,則是透過實驗有機和非有機材料的結構特性,研究機器手臂的創新應用方法。
本次的工作營藉由國際學者與學員共同合作發揮創意、創造獨特之作品,讓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得以與各國際友校形成默契與交流,進而達成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