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尋找的藏寶圖關卡,學習到地圖常有失真問題,本活動透過地圖投影,教導民眾描繪地圖的方法。
由科技部補助、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執行的「在童話故事裡學科學」第二篇小飛俠彼得潘,即日起至八月廿六日止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登場。活動包括「彼得潘的影子」、「螢光小仙子」、「海盜眼罩的秘密」、「虎克船長的藏寶圖」、「滴答滴答的時鐘鱷魚」、和「印地安部落的圖騰」等六大主題,期藉由互動式演示實驗,帶領民眾進入科學的奇幻世界。
上午的展覽記者會中,中央大學理學院林宗泰院長特別感謝科技部的支持及計畫主持人朱慶琪教授團隊的努力,讓大學的科普教育不只存在於教科書上,更能走入普羅大眾。科技部科普計畫總召集人李旺龍教授期許,未來不只童話故事,也能從電影或小說中探索科學的奧秘。中央研究院葉永烜院士則肯定這項深具教育意義的活動,希望能開發出一套系統性、常態性的展覽活動,不斷推廣。
展覽由童話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作發想,從「彼得潘的影子」揭開展覽序幕,在日常中,影子通常都是黑色的,經過三原色光的交疊後,交織出五彩繽紛的影子。既定印象中,影子存在於平面空間,展覽中利用左右眼的視差及大腦的判斷功能使民眾親身感受奇妙的「立體影子」。
以往對影子的認知是黑色、平面的,「彼得潘的影子」科學冒險中,要讓大家體驗彩色、立體的影子。
虎克船長為何帶著眼罩?不是因為眼睛瞎了,而是因為若白天就讓一隻眼睛適應黑暗,那麼進入船艙後,就能輕鬆適應黑暗與敵人戰鬥,此關卡帶領民眾進入暗室,體驗兩隻眼睛在黑暗中所看到的景象差異。「滴答滴答的時鐘鱷魚」則利用自製儀器說明「擒縱裝置」的原理,使時鐘在運轉時能同時保有一定的動力,產生滴答滴答的聲響。科教中心團隊精心準備的復古機械裝置,讓人一看就能明白背後的科學原理。
壓軸的「印地安部落的圖騰」,探討的是聲音是一種波動,如何「看見」聲音?展覽中以琴弓摩擦金屬板邊緣產生波動,使波與波相遇時,會合成新的波動形式,進而形成各種美麗圖案,稱之為克拉德尼圖形(Chladni Patterns)。民眾在完成各關卡後,還有各式與展覽相關的DIY活動,民眾可親手製作小紀念品。
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主任朱慶琪表示,學習分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此活動將科學不留痕跡地融入童話故事裡,希望大小朋友能透過情境式學習,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及認知,並透過動手做,培養技能,進一步在家中延伸學習。
「在童話故事裡學科學」第二篇-小飛俠彼得潘,由熱情的解說員帶您身歷其境,體驗科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