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檳不難 新竹馬偕戒檳班幫助擺脫紅唇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18-07-18 15:00

「檳榔文化」深植台灣,與檳榔本身具有藥劑、興奮的功能多少有關連。藥學方面,檳榔含有多種植物鹼,能麻痺神經,而檳榔鹼和配料荖花在咀嚼後會刺激交感神經,可以產生興奮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嚼檳榔會上癮,上癮後若每天不嚼固定的量,就會無精打采的原因。37歲個案因為發現脖子有腫塊而就醫,檢查發現患者頸部之所以有腫塊,是因為罹患了鼻咽癌。新竹馬偕戒檳班護理師介入後,教導口腔檢查和保健、如何拒絕等衛教宣導,幫助他下定決心遠離檳榔誘惑。甫完成電療的後,正積極配合化療,希望能早日重拾健康、展開全新人生。

台灣檳榔文化由來已久,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18歲以上人口平均一年消費6.5公斤的檳榔,而檳榔嚼食者多為男性,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也顯示,口腔癌發生率10年來增加了31.4%,也是近10年來男性癌症中,發生和死亡增加情形最快者,並且是打拼工作、支撐家庭經濟的青壯年男性(25~44歲)最常見的癌症。還有很多民眾不知道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癌,或認為檳榔只要沒有含紅白灰等添加物就不會致癌,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暨放射腫瘤科主任邱世哲指出,「嚼檳榔是口腔癌發生的主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支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2003年宣布,不論是檳榔籽(菁仔)或包好的檳榔嚼塊,都屬「一級致癌物」,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喉及食道,原因是檳榔籽中的檳榔素(arecoline)及檳榔鹼(arecaidine)會在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曾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嚼檳者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者的28倍,且吃檳榔者往往也有抽菸、喝酒習慣,若菸檳酒來者不拒,口腔癌罹患率更高達一般人的123倍。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報告代表「檳榔致癌」已有完全足夠的醫學研究證據,原因在於除了檳榔籽,包括添加的紅白灰、配料荖花荖藤也都含有致癌成分,加上檳榔本身是纖維質,纖維又極粗硬,經年累月在口腔嚼食容易破壞口腔黏膜表皮細胞,引起口腔內膜纖維硬化,而當檳榔纖維質的絲隨食道進入胃內,又一路刺激食道壁、胃壁,也可能導致胃食道黏膜發炎甚至穿孔,更不用說當致癌物吸收進人體,又提高對身體其他器官的傷害,因此檳榔不只會引起各種口腔病變,檳榔中的化學物質也會導致食道癌、(鼻)咽癌、肝癌等,損害神經、心血管、腸胃系統,或生殖危害(不孕、早產、新生兒體重不足)和糖尿病等等。例如今年度新竹馬偕戒檳班就發現有學員嚼食檳榔時,常常將檳榔汁及檳榔渣一起吞入,目前雖然沒有出現口腔病變,但已被診斷為肝膿瘍,在在顯示檳榔對全身性健康的危害。

因為檳榔付出的成本同樣可觀,一位口腔癌患者的整個療程可能花費數十萬至上百萬,手術後剩下殘缺不全的顏面和口腔,影響吞嚥及咀嚼功能,往往也需要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能重新融入社會。「只要當初不染上吃檳榔的習慣,就不必付出這麼高的代價了,」邱世哲主任強調。有鑒於此,新竹馬偕積極配合國民健康署檳榔危害防制政策,開辦「新竹馬偕戒檳班」,由本院癌症中心以學員需求為中心,客製化設計教材與教案,師資包括放射腫瘤科醫師、牙科/口腔外科醫師、個案管理師及護理師,鎖定已養成每天都要吃檳榔的高嚼食率民眾,採一對一授課,包括一開始訂立自我目標,到檳榔危害、自我檢查、口腔保健、拒絕技巧等衛教宣導,也會定期打電話到學員家追蹤,行動不便的學員,護理師則會至病房衛教,整合團隊資源,以專業又有效的方式幫助學員減檳戒檳。

擁有7年戒檳班辦理經驗的張芸甄護理師發現,很多學員已經吃了大半輩子檳榔,覺得吃檳榔可以禦寒、提神,根深蒂固的觀念與習慣難以改變,如果直接告訴他們吃檳榔不好,很容易引起反感、抗拒,她都會循序漸進的從叮嚀「檳榔減量、定期檢查口腔」開始,再到鼓勵戒除檳榔,這樣不厭其煩的和學員「博感情」果然奏效。新竹馬偕戒檳班近三年共180位學員更有著減檳率23%、戒檳率達90%的亮眼成績。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