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魷魚絲」奮力爬向大海。
去年12月4日,釣客於南澳沿岸發現誤食海洋垃圾及沙泥等,引起消化問題而虛脫擱淺的玳瑁取名「魷魚絲」,在海洋大學海龜救傷中心的悉心照料下恢復健康。
今年3月29日,在30多位福智佛教基金會志工溫馨的祝福與加油聲中,陪伴「魷魚絲」重返大海的懷抱,選在宜蘭縣頭城鎮外澳海灘進行野放,共同參與的單位: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宜蘭縣政府、林務局及海洋大學。
「魷魚絲」為10多歲的青少年海龜,海洋大學海龜救傷中心表示,「魷魚絲」於去年12月4日獲救時,身上遭棉線纏裹,呈脫水虛弱的消瘦狀態。
經診斷研判,是因誤食人造棉線等海洋垃圾而導致消化不良及感染問題,進而引發低血壓及敗血症症狀。經80多天的救治養護後,由一開始的拒絕進食,恢復了極佳的食欲,也逐步排出消化道中的人造棉線等海洋垃圾。海龜「魷魚絲」是由於送往中心時,研究生們正在享用魷魚絲,因而得名。
根據林務局成立的海歸通報平台統計,去年(2017)經救傷後安全評估野放的海龜僅占擱淺案例的一成,顯見海龜正面臨海洋環境惡化的吞噬浪潮中,能成功野放的案例非常難得,實需要大家共同來關心海洋環境議題。
福智佛教基金會自2011年起,配合政府政策開展出「多元放生」、「智慧放生」理念,結合動保及生態領域的產學專業,進行動物的關懷與救助,在兼顧環境生態保育的同時,透過野放或海放活動,實踐慈悲護生的美意。
福智佛教基金會呼籲,近年來頻傳的海洋生物擱淺事件多與誤食海洋垃圾有關,期望帶動更多人關心與尊重生態環境及其他小生命,從生活中做起,共同守護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