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ixabay)
寒假期間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有更多機會使用電子產品打發時間,除了造成視力變差、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與影響社交溝通能力外,更甚者因耗費大量時間玩電動玩具遊戲,影響其他日常生活安排。為此醫師特別提出呼籲,請各位家長注意家中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狀況,合理規劃玩電玩遊戲的時間,並與孩子溝通共同擬訂可行的假期目標,養成規律作息,讓孩子能度過一個充實健康的寒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許瑜真說,近年電動玩具遊戲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掌上遊戲機、大型電玩(街機、機台)、電腦、電視等媒介外,手機遊戲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隨著網路的普及,線上遊戲提供玩家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另一種互動管道。而使用介面的改良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幼齡孩子有機會開始接觸電子產品,自然也增加了孩子玩電玩的比例。
在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11)草案中,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危害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狀包含:無法掌控玩電玩的時間、電玩的優先程度日漸增加,甚至取代其他日常生活的事情、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無法停止玩電玩。若上述症狀影響到其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職業等各方面,且時間持續超過一年,則可能被診斷電玩失調症。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在打電玩的孩子都會電玩成癮,世界衛生組織也聲明估計將被診斷電玩失調症的只有一小部分的玩家。大腦接收螢幕上高強度、快速、新奇有趣的訊息後,腦中的紋狀體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增強自我回饋迴路,進一步形成「成癮」狀態。然而,即使未達成癮的程度,長時間面對螢幕除了對視力的影響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對於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睡眠、注意力問題、心理社會健康等方面皆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美國兒科學會也開始明確建議兒童青少年的螢幕使用時間。
許瑜真表示,現在孩童平均螢幕使用時間常遠超過建議量,馬上要調整到規範內一定會有困難,建議開始的方式:
1. 孩子的房間內不要有電視。
2. 不邊吃東西邊看電視/用電腦。
3. 睡前一小時不看電視/用電腦。
4. 有意識的使用電視/電腦(紀錄使用時間),不讓電視變成背景音效。
5. 大人以身作則做模範榜樣。
6. 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7. 培養多元化的興趣,提供具替代性功能的生活經驗。
8.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
當注意到孩子長時間玩電玩時,建議家長一併觀察孩子是否有情緒方面的困擾(焦慮、憂鬱、易怒等)或是出現其他不同於以往的行為。對發展中的兒童及青少年來說,學習如何去傾聽、觀察非語言訊息、感受他人的情緒、同理他人、做出合適的反應等都是很細微的工作,社交能力與情緒處理技巧需要長時間反覆不斷揣摩練習。網路的世界裡,可以輕易的「交朋友」或不回應訊息,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族群的人。
當現實生活中兒童青少年的自尊、歸屬感、安全感等,社會情緒需求沒有被滿足時,網路就成了最方便的替代選項。然而,在網路上花的時間越多,越不習慣處理現實生活中關係的議題,反而會在家庭及社會適應上遇到更多困難,造成惡性循環。
在接下來的假期生活中,如何安排時間,擬定可行的假期目標,養成規律作息是很重要的。家長也不妨利用年節假期增加與孩子間的互動,以身作則放下電子產品,把握與家人的相處機會,讓孩子的生活中不是只有電玩可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