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跨團隊加標靶藥物治療 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

記者陳宜婷/台北報導 2017-09-25 16:20

一名七十歲的肺癌第四期女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三個月多後,腿部皮膚粗糙乾裂,還出現嚴重的甲溝炎症狀,雙腿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痛到無法行走,需要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後來改以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三週內症狀便緩解,患者重拾以往生活品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喬弘表示,肺癌治療目的除了延長病患生命之外,讓患者在有效治療的同時,擁有好的生活品質,進而維持治療信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針對晚期肺腺癌患者,健保署已將三種第一、二代口服EGFR標靶藥物納入給付,其治療效果、方便性及病患生活品質都比傳統化療來得高,也都可讓患者壽命延長至少2到3年。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運用在肺癌治療,存活期差不多,不過副作用影響程度卻各有不同。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當病患產生嚴重副作用時,不只影響病患,也影響負責照護的家人之生活品質。

面對肺癌治療時,如何同時讓病友及其照護者保有生活品質? 王喬弘醫師表示: 「以國內第一個針對肺癌及生活品質的多面向研究為例,使用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不僅副作用較輕微,更有四成以上肺癌患者的症狀,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隨著肺癌治療個人化,精準化的時代已來臨,病人在合適的治療下,仍可保有生活品質。」

「常有病患的副作用嚴重到滿臉痘無法出門、甲溝炎影響到行走困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鄭企峰表示,過去不乏患者因副作用難忍,自行停藥導致腫瘤復發、胸水淤積,影響後續治療進程,實在令人惋惜。建議患者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切莫擅自停藥,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才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

「在治療前期,我們會召集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胸腔科、皮膚科、整形外科等跨科系醫療團隊,當副作用產生時第一時間介入治療,也有個案管理師密切追蹤。」鄭企峰主任認為,透過治療前跨科別的衛教溝通,可以增加治療順從性,也可以減少病患藥物劑量調整的次數,增加治療信心,

王喬弘醫師說明,目前臨床上有六成左右晚期患者,使用第一線EGFR標靶藥物,十至十二個月之後,癌細胞會因基因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產生抗藥性。其中,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五成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所幸,目前尚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接續治療,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鄭企峰主任提醒,標靶藥物不斷研發,目前已有多種不同治療策略,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都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副作用雖然無法完全不發生,但透過跨團隊照護,仍可找出副作用相對較小,符合患者期待的治療。此外,一旦遇到任何不適副作用,儘速與醫師溝通,才能在治療同時,即時保有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保有信心跟尊嚴。」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