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海上來」 桃市文化局推廣桃園.馬祖移民故事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2017-09-12 08:00

桃園市長鄭文燦、連江縣副縣長王忠銘和馬祖親們共同啟動「我從海上來」—桃園‧馬祖移民故事冊推廣活動開幕儀式。

馬祖與桃園之間長久以來就存在著深厚的情誼,不但結為姐妹縣市,桃園市更有5萬多位馬祖同鄉,遠遠超過馬祖本鄉的1萬多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依據馬祖在桃人士的特殊文化特色,編纂成「我從海上來」一書,11日在文化局舉行「我從海上來」—桃園.馬祖移民故事冊推廣活動開幕典禮,除展示桃園與馬祖的文化交流之外,也讓桃園鄉親更加認識馬祖海洋文化豐富的一面。

11日的開幕儀式中,特別請來了遠方的朋友連江縣副縣長王忠銘,以及馬祖在桃鄉親,連江縣仁愛國小校長陳建華不但客串主持人串連全場,更以閩北腔調唱出二首馬祖在地的歌曲,獲得與會來賓及鄉親朋友們如雷的掌聲。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在市府副秘書長邱俊銘、社會局副局長劉思遠、文化局主任秘書王麗娟、八德區長陳玉明的陪同下出席,歡迎姐妹縣市的好朋友來桃園市作客。

鄭文燦次致詞中指出,在戰地政務的時代,馬祖魚源枯竭、工作機會流失,馬祖鄉親從民國60年代開始陸續移居到桃園,特別是到八德的紡織廠、電子廠工作,在八德形成馬祖第二故鄉,也帶來許多美食、文化和信仰。桃園市與連江縣在104年簽署《桃園連江交流合作備忘錄》,並規劃多項交流計畫,其中一項就是進行馬祖移民史調查,讓更多人瞭解馬祖人渡海來台工作、求學、定居點點滴滴的故事。

桃園市長鄭文燦於「我從海上來」—桃園‧馬祖移民故事冊推廣活動開幕典禮中致詞。

桃園市長鄭文燦於「我從海上來」—桃園‧馬祖移民故事冊推廣活動開幕典禮中致詞。



馬祖被海洋包圍,雖是天然保護卻也成為發展限制,歷史把桃園和馬祖連結在一起,使馬祖的海洋文化成為桃園的一部分。「我從海上來」—桃園˙馬祖移民故事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人為主體,是馬祖鄉親落腳桃園的故事;第二部分則介紹故鄉的信仰、美食、文化。這本故事冊是一個開始,未來市府會持續進行這項計畫,讓更多桃園市民認識馬祖的閩東文化。

馬祖美食也被帶來桃園,包括繼光餅、紅麴、淡菜,桃園也有很多閩東小館。此外,馬祖鄉親也把閩東信仰帶來桃園,包括龍山寺、閩台宮、白沙境平水尊王廟桃園行宮等,市府將進行龍山寺、閩台宮第一期修復,恢復為閩東式建築,並規劃在10月舉辦「媽祖昇天祭」,邀請各宮廟參加。

鄭文燦提到,馬祖有燕鷗、梅花鹿、藍眼淚等島嶼生態,也有八八坑道、北海坑道等戰地遺址,更有閩東、漁民、漁村文化、建築特色、獨特信仰與濃濃的人情味。市府青年局舉辦年輕人到馬祖壯遊的活動,而台灣和馬祖間還有許多值得交流的事務,期許桃園成為平台,推動更多計畫。

連江縣仁愛國小校長陳建華不以閩北腔調唱出二首馬祖在地的歌曲。

連江縣仁愛國小校長陳建華不以閩北腔調唱出二首馬祖在地的歌曲。



連江縣副縣長王忠銘表示,民國60年代時,馬祖人大多靠打漁為生,與大自然搏鬥、與大海討飯吃,生活非常困苦,因此當時許多鄉親逐漸移民到台灣,尤其有很多鄉親到桃園,在桃園形成馬祖村。當年鄉親們篳路藍縷到台灣,半個世紀以後,許多鄉親都有了卓越成就,也展現馬祖人樂天知命、不怕艱困環境的精神。

文化局主秘王麗娟表示,馬祖鄉親在40多年前大量移民到桃園謀職定居,落地深根,將自己的原鄉文化融入桃園土地,目前已繁衍到第4代。桃園市政府重視多元文化的深根,市內建有一棟具有閩東特色的馬祖會館,除供馬祖移民及社區居民使用外,也會舉辦各項藝文活動,如早期的「美力馬祖」、「馬祖的天空」,以及近期的「馬祖鄉親返鄉工作營」、「馬祖昇天祭」等等,持續進行文化交流。

為了讓市民朋友更加瞭解其中的精彩移民故事,活動中特別邀請了故事人物,並設置承載桃園與馬祖兩岸移動的模型船板,讓大家能有身歷其境之感,更發送數量有限的故事小冊,讓民眾將故事帶回家。

這次活動取自鄭愁予詩為題,「我從海上來,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讓馬祖大海上移動的故事持續流傳,藉此活動推廣馬祖鄉親個人與融入桃園的集體生命經驗,使桃園累積更多文化與故事能量,成為各多元族群友善、宜居的新故鄉。

許多馬祖美食包括繼光餅、紅麴都被帶到桃園也在現場展出。

許多馬祖美食包括繼光餅、紅麴都被帶到桃園也在現場展出。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