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化身遊戲場的設計師,會帶給成人什麼樣的啟發呢?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近日舉辦了「我的遊戲小島」第三場工作坊,邀請今年六月徵件獲選兒童參與,接續8月13日工作坊在中央藝文公園的實際環境感受,以等比例的基地模型,讓孩子以鳥瞰的方式,設計出整體的遊戲場布局。
昨日的活動開頭先回顧上一場工作坊,參與兒童在「孩子王」的陪伴之下,如何在中央藝文公園的大草原上產生各種玩法,接著以紐西蘭基督城Margaret Mahy 兒童遊樂場和美國魔法橋共融兒童遊戲場影片,加上多張各個遊戲場的元素照片,幫助小朋友打開想像,同時也觀察孩子們對什麼樣的元素感興趣。接著進行各組的分齡創作,由景觀設計師、孩子王共同陪伴、引導兒童說出遊戲場的構想,運用樹枝、葉子、果實、鐵線、黏土等素材,在基地模型上搭建自己想要的遊戲空間。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黃立遠處長表示,這是全臺首度嘗試「自己的遊戲場自己做」的精神,讓小朋友親自參與遊戲場的規劃設計。透過數次的工作坊,以兒童為主體,不斷地對話,對遊戲場設計師和家長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也需要將累積觀察的結果回饋到實質的空間設計上。
公園處南港管理所主任張秀珠觀察,工作坊的小組中有景觀設計師共同參與對話,除了協助創作,也觀察孩子們的性格和需求表達,作為後續分析兒童心理與遊戲模式的資訊,這樣的作法將幫助遊戲場設計更加符合兒童的需要。
關注兒童遊戲權的公民團體「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指出,孩子是遊戲場的使用者,但過去我們在設計遊戲場的時候,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想要什麼樣的遊戲場。該如何客觀地誘導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想像,對大家都是一個陌生的課題。近期針對兒童遊戲場的各個工作坊像是眾人一起摸著石頭過河,但總算勇敢踏出第一步。 有家長表示,這一系列的工作坊從「兒童徵件」、「環境探索」、到「設計創作」,透過這次活動讓兒童先在基地利用素材打造自己想要的遊戲方式,而後在模型上表達想法,也讓家長看見了兒童對於遊戲的期望,也希望後續兒童遊戲場可以進一步實現,並且對於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