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冠狀動脈心臟病卻中風? 原來合併心房顫動!

記者陳宜婷/台北報導 2017-08-14 16:14

不要以為一顆藥可以治百百種心臟疾病!66歲陳伯伯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因為胸悶喘不過氣到院做心導管手術治療,不料術後一個月竟然中風!為陳伯伯再次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測後發現,陳伯伯不只罹患冠心病,還有「陣發性心房顫動」,雖然陳伯伯有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冠心病,但預防中風效果有限,已經增加抗凝血藥物預防心房顫動引起二次中風,目前病情穩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表示,臨床上約有兩成中風患者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患者比常人高出五倍中風風險,兩倍死亡風險。症狀包含心悸、胸悶、暈眩等,但高達75%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因此有不少患者像陳伯伯一樣直到中風發生才知道自己罹患心房顫動。

蘇峻弘補充說明,心房顫動患者應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抗凝血藥物分為傳統及新型劑型,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與含維他命K的藥物、食物,例如:綠花椰菜、豬肝等,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且須定期回診抽血調整劑量,生活便利性低;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改善傳統劑型治療限制,不但不須定期監測且劑量固定,藥物交互作用少,提升便利性,與傳統劑型相比降低5至6成出血風險,目前市面上四種新型抗凝血劑皆有健保給付。

蘇峻弘提及,不論服用的是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過程最怕遇到患者突然發生骨折、車禍、跌倒等需緊急手術處置的意外,因為抗凝血劑是以抑制血栓形成來達到預防中風目的,若遇緊急事故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而易造成生命威脅。所幸現已有專一性「反轉劑」,可針對特定新型抗凝血藥物,在15分鐘內恢復凝血功能進行手術,提高用藥安全!

為提高民眾對心房顫動認識,及早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台灣病友聯合關懷協會在全台舉辦七場衛教講座,擔任首場主講者的蘇峻弘醫師表示,參與講座的長輩都相當樂於學習認真聽講,更踴躍參與現場的篩檢活動,也鼓勵民眾可多參與其他場次,下場活動將於8/17下午2點由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方志元,於高雄老人公寓(崧鶴樓)舉辦,民眾也可藉由搜尋LINE ID:@knowaf_nostroke加入「預防中風照過來」LINE生活圈獲得更多衛教新知。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