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如遇意外 緊急手術恐出血風險高 新世代反轉劑帶福音

記者陳宜婷/採訪報導 2017-05-16 17:32

心房顫動患者治療順利成功示意合照,左起淡水馬偕李俊偉醫師、個案家屬黃先生、北榮江晨恩教授、馬偕傅維仁主任。

「碰地一聲巨響,隨著身軀倒下,父親漸漸失去意識陷入昏迷,在急診我們只有20分鐘決定是否開刀,我還以為我要失去他了...」黃先生心有餘悸地說道。

回想起父親緊急送醫那一刻,黃先生說,三月底父親在家中不慎跌倒造成顱內嚴重出血,需緊急進行腦部手術釋放腦壓,但急診醫師表示,父親因為是心房顫動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下,如進行緊急手術可能有無法止血的風險,必須在20分鐘內決定要不要賭上父親的未來。

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抗凝血藥物是讓血液不容易凝固來達到預防中風,因此當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藥物時突遇意外,例如:重大車禍、大量出血以及老年人易發生的跌倒骨折時,要馬上開刀還是等待凝血功能回復,成了醫師急救心房顫動患者兩難。

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江晨恩教授說明,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比一般中風導致的死亡率要高出兩倍,但可怕的是,心房顫動總是來得無聲無息,高達75%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致使許患者直到中風發生,才知道自己罹患心房顫動,推估全台有近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

江晨恩解釋,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流達到腦部,便會造成阻塞,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心房顫動患者須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心房顫動預防中風的治療之路,從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進階到新型抗凝血藥物(NOACs)的治療進展,目前市面上有四款新型抗凝血藥物,成效都不錯,其中又以一天服用兩次的新型抗凝血藥物出血風險較低。

但如心房顫動患者如同黃伯伯一般,不慎發生意外需緊急開刀進行手術時,患者可能因無法恢復身體凝血功能,在手術過程中有無法止血的風險。傅維仁指出以往使用華法林的心房顫動患者遇到緊急手術時需施打維他命K來恢復身體凝血作用,但作用時間需15小時以上;如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需等待藥物代謝或藉由血液透析來恢復身體凝血作用,但面臨緊急手術的關鍵時刻,提早一秒開刀就多一分救回的機會。

所幸,現在已有專一性的反轉劑問世,可抑制抗凝血藥物抗凝作用,即時提供心房顫動患者得以因應緊急手術的身體恢復凝血功能狀態。研究顯示反轉劑可在15分鐘裡作用而且反轉時間超過12小時,讓心房顫動患者在緊急手術時能能在「關鍵時刻反轉人生」,順利完成手術,伴隨著反轉劑在台通過適應症,預期可嘉惠更多的心房顫動患者,帶來一項福音!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